民營衛星系統整合公司 將首度在台誕生 台灣太空產業 可望拿下關鍵入場券

「國家太空中心正在籌備成立一家衛星系統製造公司!」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在展會中向《財訊》獨家揭露這項計畫,如果沒有意外,2023年國家太空中心的組織架構會重組,重組後會設立1個太空事業處,約1年半後就會分拆獨立成為一家衛星系統製造公司。

拿到太空履歷 才能走出去

國家太空中心把台美大型國際合作案——任務型氣象衛星系統福爾摩沙衛星7號計畫模型(簡稱福衛7號計畫),10月遠渡重洋「重現」在外貿協會於華府舉辦的「台灣形象展」中;吳宗信也在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的邀約下現身這場盛會。

根據《財訊》報導,吳宗信指出,籌備衛星系統製造商背後的巨大推力,是因為相較於韓國、印度,這兩個國家與台灣同樣具備關鍵零組件製造能力,以及製造成本優勢,都已經有系統整合公司大動作展開投資或收購布局;但台灣太空產業鏈卻仍然缺少「衛星系統整合商」這塊最關鍵的拼圖,也沒有一家主導低軌衛星系統整合的企業,可以像母雞帶小雞,幫上中游下游供應鏈取得「太空履歷」,一起打世界杯。

《財訊》報導指出,台灣電子零組件製造能力舉世聞名,若仔細拆解國外廠商製造的衛星,可以發現內部眾多關鍵零組件都是台灣廠商供應。但是台廠沒有經驗值,也就是說這些關鍵零組件還是要經過系統整合後進行太空環境的驗測,才能拿到「太空履歷」這張不可或缺的入場券,就像是認證過的身分證,所以台灣一直以來充其量只能說擁有太空「零組件產業」,而非太空產業。

「台灣很多廠商的概念是這樣子,就是天線我會做啊,然後說想要出貨給SpaceX,但是你憑什麼出貨給SpaceX?你連規格都沒有過。」美國洛杉磯的太空科技創投Infinio Capital投資合夥人營運長翁志榮不諱言。

Infinio Capital投資合夥人曹桓華則點出,台灣要從零組件做到系統的關鍵,在於政策支持。「除了台灣在零組件有一定優勢;近年政府也滿積極投入資源,例如把國家太空中心升格,因為這個產業的確是比較需要政府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就像早期是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主導美國發展太空產業,如果台灣政府單位能夠建立一個系統,剛開始有部分台灣廠商還沒有能力做的,可以透過招標方式把國外廠商拉進來供應鏈,慢慢從零組件做到系統整合。…(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