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有一口美牙請這樣做!照顧牙齒!從出生一開始就要
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之本。牙齒,不但影響咬合,也會影響臉型跟語言發展!六歲前恆牙跟乳牙的戰爭,容易讓牙齒歪斜,甚至影響臉型,到底該怎樣讓孩子有一口美牙?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之本。口腔健康不只關乎全身健康,牙齒蛀牙治療更往往是不可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一口健康整齊的好牙。那所有的咬合不正都一定要等全部換成恆齒後才能做矯正治療嗎?還是可以把握成長黃金期,贏在起跑點,讓牙齒先偷跑?
到底該怎樣讓孩子有一口美牙?
照顧牙齒!從出生一開始就要,很多爸媽以為孩子的牙齒等到冒出來,再開始注意就行,其實大錯特錯!想要孩子有一口美牙,從寶寶一出生就要開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主任委員黃曉楓醫師提醒新手爸媽:「其實寶寶的口腔健康,從一出生就要開始照顧!雖然第一顆牙通常會是在六個月到九個月才冒出來,還沒有開始吃副食品或是固體食物,但新生兒會喝奶後,口腔內會殘留奶垢,建議可使用紗布巾沾開水幫嬰幼兒清潔口腔及按摩牙齦,有利於營造健康的口腔菌叢環境,在好箘環境下萌發的乳牙較不容易蛀牙;除此之外,早期建立口腔清潔習慣,也可以幫孩子口腔『去敏感』,讓孩童未來更能
適應父母幫忙刷牙,減少因牙刷放入口內之異物感而產生抗拒的情緒。
奶睡,蛀牙的大幫兇
寶寶還小的時候,還未長牙,主要以喝奶為主,因為生理需求,需要較頻繁地喝奶,而且大部分的寶寶睡眠規律性還未建立,寶寶常常有很難入睡的狀況。寶寶很多時候都是在父母溫暖的擁抱下喝奶或者抱著奶瓶喝奶的清況下睡著,然而這樣的習慣養成在孩子長牙後,會大大增加蛀牙的風險!隨著孩子逐漸
長大、長牙、吃固體食物,睡前喝奶可能只剩下心理上的需求,家長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並找到合適的時機讓孩子戒掉喝奶入睡的習慣。
兒童牙醫師經常聽到父母說:「我的寶寶不喝奶就睡不著!」請不要把喝奶入睡當作讓小孩好眠的靈丹妙藥。養成喝睡前奶入睡的孩子,通常也會有半夜大哭討奶的狀況,因此會建議儘早建立睡眠儀式,讓喝奶跟睡覺的間隔時間慢慢拉長,短至半小時,長至一小時更好,讓小孩覺得喝奶是喝奶、睡覺是睡覺,讓小孩把兩件事分開,比較容易戒除喝奶入睡的習慣。
黃曉楓醫師建議爸媽們,在孩子一歲後要開始建立睡眠儀式。越早建立孩子的睡眠儀式,其實爸媽以後就也不會那麼辛苦。因為當孩子越大的時候,情緒反應更大,會更難哄睡。所以應該盡早在一歲前的懵懵懂懂時期,就開始培養他的睡前潔牙,自行入睡的習慣。
比如:喝完奶奶之後,玩一下、講故事5分鐘,然後開始幫孩子清潔口腔,最後關燈睡覺。只要每天重複一樣的流程,孩子睡前的模式,慢慢就會建立起來,成為他的習慣。
讓孩子躺下來刷牙!寶寶的口腔清潔這樣做
學齡前,刷牙是父母的責任,那麼該如何幫新生兒做口腔清潔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在寶寶還沒長牙之前,就要開始訓練寶寶清潔的好習慣,可先不使用牙刷,而使用棉花棒或紗布巾、紗布指套,用煮過的開水沾濕,一手托抱著,一手將寶寶嘴唇掀起、輕輕擦拭牙齦即可。最好是每一次喝完奶就清潔一次,如果沒有辦法,那麼至少寶寶睡前一定要清潔口腔!
大概六個月到九個月寶寶開始長牙齒,其實就可以開始用軟毛小頭的牙刷。牙刷大約六排、三列刷毛的小刷頭正好。孩子的牙刷刷頭尺寸大小約0.8~2.0公分,可以涵蓋兩顆牙齒寬度較為適合。刷毛材質最好以軟質的為佳。稍微刷牙齦跟牙齒,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建立飯後睡前潔牙的好習慣,孩子越小開始刷牙,越快適應嘴巴裡面刷牙帶來的異物感,之後就比較不會排斥刷牙。
等到潔牙習慣建立後,可以加一點含氟牙膏加強牙齒保健效果,氟化物能有效抑制口內容易導致蛀牙的細菌,一般會建議使用1000ppm的含氟牙膏(大人的是1450ppm),三歲以前的牙膏用量約米粒大小,三歲以上則使用一顆豌豆大。兒童牙科醫學會根據實證醫學文獻積極建議每天使用含氟1000ppm的牙膏刷牙兩次以上,可有效預防蛀牙的發生。每天早晚應各刷一次牙,飯後最好也能刷牙,而睡前的刷牙工作是最重要的!睡前確實潔牙後就不該再進食或喝奶,否則真的是徒勞無功!
「有些孩子一做口腔清潔就開始大哭,有些媽媽看到孩子哭成這樣,覺得好心疼喔!但其實在三歲以前,孩子這樣的反應都很正常,但是那就像是幫孩子洗澡一樣,你會因為孩子哭,就不幫他洗澡嗎?這時候反而不能妥協,溫和堅定鼓勵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這是每天睡前必要做的事!所以,也不用覺得對不起孩子,害他哭成這樣!」每當爸媽第一次帶孩子來看牙時,黃曉楓醫師都會花很多時間跟父母溝通這件事情。其實睡前潔牙也可以是溫馨的親子時光,營造輕鬆的氛圍,讓孩子躺穩妥,固定好頭部後,輕聲安撫多給鼓勵,並且動作不急切地確實兩顆兩顆牙齒刷仔細,即便過程中孩童大哭亂動,在完成當下立即正向稱讚孩童,假以時日,我們會看到孩子的進步。對於口腔及觸覺敏感的小孩,一開始建立潔牙習慣時,時常出現激烈的抗拒情緒,讓父母感到苦惱!我們在潔牙前可以先幫孩童做臉部按摩減敏運動後再進行潔牙,通常可增加孩童的接受意願。
*原文出處:【嬰兒與母親】2024年3月號。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4930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之本。口腔健康不只關乎全身健康,牙齒蛀牙治療更往往是不可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一口健康整齊的好牙。那所有的咬合不正都一定要等全部換成恆齒後才能做矯正治療嗎?還是可以把握成長黃金期,贏在起跑點,讓牙齒先偷跑?
到底該怎樣讓孩子有一口美牙?
照顧牙齒!從出生一開始就要,很多爸媽以為孩子的牙齒等到冒出來,再開始注意就行,其實大錯特錯!想要孩子有一口美牙,從寶寶一出生就要開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主任委員黃曉楓醫師提醒新手爸媽:「其實寶寶的口腔健康,從一出生就要開始照顧!雖然第一顆牙通常會是在六個月到九個月才冒出來,還沒有開始吃副食品或是固體食物,但新生兒會喝奶後,口腔內會殘留奶垢,建議可使用紗布巾沾開水幫嬰幼兒清潔口腔及按摩牙齦,有利於營造健康的口腔菌叢環境,在好箘環境下萌發的乳牙較不容易蛀牙;除此之外,早期建立口腔清潔習慣,也可以幫孩子口腔『去敏感』,讓孩童未來更能
適應父母幫忙刷牙,減少因牙刷放入口內之異物感而產生抗拒的情緒。
奶睡,蛀牙的大幫兇
寶寶還小的時候,還未長牙,主要以喝奶為主,因為生理需求,需要較頻繁地喝奶,而且大部分的寶寶睡眠規律性還未建立,寶寶常常有很難入睡的狀況。寶寶很多時候都是在父母溫暖的擁抱下喝奶或者抱著奶瓶喝奶的清況下睡著,然而這樣的習慣養成在孩子長牙後,會大大增加蛀牙的風險!隨著孩子逐漸
長大、長牙、吃固體食物,睡前喝奶可能只剩下心理上的需求,家長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並找到合適的時機讓孩子戒掉喝奶入睡的習慣。
兒童牙醫師經常聽到父母說:「我的寶寶不喝奶就睡不著!」請不要把喝奶入睡當作讓小孩好眠的靈丹妙藥。養成喝睡前奶入睡的孩子,通常也會有半夜大哭討奶的狀況,因此會建議儘早建立睡眠儀式,讓喝奶跟睡覺的間隔時間慢慢拉長,短至半小時,長至一小時更好,讓小孩覺得喝奶是喝奶、睡覺是睡覺,讓小孩把兩件事分開,比較容易戒除喝奶入睡的習慣。
黃曉楓醫師建議爸媽們,在孩子一歲後要開始建立睡眠儀式。越早建立孩子的睡眠儀式,其實爸媽以後就也不會那麼辛苦。因為當孩子越大的時候,情緒反應更大,會更難哄睡。所以應該盡早在一歲前的懵懵懂懂時期,就開始培養他的睡前潔牙,自行入睡的習慣。
比如:喝完奶奶之後,玩一下、講故事5分鐘,然後開始幫孩子清潔口腔,最後關燈睡覺。只要每天重複一樣的流程,孩子睡前的模式,慢慢就會建立起來,成為他的習慣。
讓孩子躺下來刷牙!寶寶的口腔清潔這樣做
學齡前,刷牙是父母的責任,那麼該如何幫新生兒做口腔清潔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在寶寶還沒長牙之前,就要開始訓練寶寶清潔的好習慣,可先不使用牙刷,而使用棉花棒或紗布巾、紗布指套,用煮過的開水沾濕,一手托抱著,一手將寶寶嘴唇掀起、輕輕擦拭牙齦即可。最好是每一次喝完奶就清潔一次,如果沒有辦法,那麼至少寶寶睡前一定要清潔口腔!
大概六個月到九個月寶寶開始長牙齒,其實就可以開始用軟毛小頭的牙刷。牙刷大約六排、三列刷毛的小刷頭正好。孩子的牙刷刷頭尺寸大小約0.8~2.0公分,可以涵蓋兩顆牙齒寬度較為適合。刷毛材質最好以軟質的為佳。稍微刷牙齦跟牙齒,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建立飯後睡前潔牙的好習慣,孩子越小開始刷牙,越快適應嘴巴裡面刷牙帶來的異物感,之後就比較不會排斥刷牙。
等到潔牙習慣建立後,可以加一點含氟牙膏加強牙齒保健效果,氟化物能有效抑制口內容易導致蛀牙的細菌,一般會建議使用1000ppm的含氟牙膏(大人的是1450ppm),三歲以前的牙膏用量約米粒大小,三歲以上則使用一顆豌豆大。兒童牙科醫學會根據實證醫學文獻積極建議每天使用含氟1000ppm的牙膏刷牙兩次以上,可有效預防蛀牙的發生。每天早晚應各刷一次牙,飯後最好也能刷牙,而睡前的刷牙工作是最重要的!睡前確實潔牙後就不該再進食或喝奶,否則真的是徒勞無功!
「有些孩子一做口腔清潔就開始大哭,有些媽媽看到孩子哭成這樣,覺得好心疼喔!但其實在三歲以前,孩子這樣的反應都很正常,但是那就像是幫孩子洗澡一樣,你會因為孩子哭,就不幫他洗澡嗎?這時候反而不能妥協,溫和堅定鼓勵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這是每天睡前必要做的事!所以,也不用覺得對不起孩子,害他哭成這樣!」每當爸媽第一次帶孩子來看牙時,黃曉楓醫師都會花很多時間跟父母溝通這件事情。其實睡前潔牙也可以是溫馨的親子時光,營造輕鬆的氛圍,讓孩子躺穩妥,固定好頭部後,輕聲安撫多給鼓勵,並且動作不急切地確實兩顆兩顆牙齒刷仔細,即便過程中孩童大哭亂動,在完成當下立即正向稱讚孩童,假以時日,我們會看到孩子的進步。對於口腔及觸覺敏感的小孩,一開始建立潔牙習慣時,時常出現激烈的抗拒情緒,讓父母感到苦惱!我們在潔牙前可以先幫孩童做臉部按摩減敏運動後再進行潔牙,通常可增加孩童的接受意願。
*原文出處:【嬰兒與母親】2024年3月號。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