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雙語還要懂程式 人類才不會被淘汰


隨著科技發展,「機器人取代人類」的討論話題不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指出,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被科技取代這件事從未改變過,重要的是如何快速跟上時代變革、做好準備。

他更直指,未來除了中文、英文之外,還要增加程式語言能力,才能因應社會變遷。11月2日,嚴長壽出席2017第15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以「邁向永恆之路」進行專題演說。

未來社會是「獨一」取代「齊一」

他提到從農業時代開始,科技就不斷發揮影響力,改變人類的工作模式;隨著時間進入工業時代、網路時代,改變愈來愈快,過去10年的變化等同過去100年累積的發展。

嚴長壽認為,這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最高目標不是科技、數學,而是從文化、文明、藝術角度,成為不被機器取代的人。

該怎麼做呢?他提出五大建議:

一、未來社會是「獨一」取代「齊一」的社會:不管是做麥當勞、肯德基等餐飲業,還是從事大數據等新興工作。嚴長壽表示,都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研發能力,做到業界獨一,才有機會成功;而建立獨一、唯一之路,必須伴隨深厚學習與對事物的深刻理解。

二、將來需要雙語,甚至三語:中國與美國是世界兩大經濟體,也讓中文與英文成為全球最重要語言,身為華人已有中文優勢,還要加強英文能力,因為英文是萃取知識必須的工具,但不是學問。

語言能力之外,嚴長壽特別叮嚀,未來年輕人對程式設計或對軟體科技的掌握,也變成基本的語言要求,某種程度已超越中文與英文,成為最重要的語言,這是未來社會需要面對的現象。

三、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過去這三種能力的運作各自劃分,但因應未來的需求,三者必須穿透不能分割。

嚴長壽表示,只會技術就只是技術員;加上學術素養,就能變成工程師;若能進一步懂得藝術,才有機會變成賈伯斯,將來的技術、學術、藝術三術缺一不可。

四、做事、做人跟生活也是缺一不可:擁有以上的「三術」能力,只代表做事做得好,若不懂得做人、沒有思辨能力,還是不能成功。

嚴長壽特別提醒,各種網路上的假新聞,讓現在的社會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容易被外界駕馭,因此,思辨代表的是不被駕馭的能力。

此外,還要具備生活,音樂、美術、舞蹈的涵養,最後轉化成生活態度與文明素養,這是人與機器最不一樣的地方。

五、強化4C能力:總結來說,在未來社會,要走出科技、機器人的威脅,必須強化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思辨(Critical Thinking)、創意(Creativity)能力。

嚴長壽指出,現在的教育,所有考試都是一個人考,但未來社會無法單靠一個人完成大事,必須有合作、溝通、思辨與創意的多元能力。

富蘭克林曾說,「有些人25歲就死了,但要75歲才被埋葬,」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生活沒有目標,生命沒有意義時,就如行屍走肉過完一生;嚴長壽提醒,現代人長壽,可能95歲才會被埋葬,更應好好思考如何對人類有貢獻,找到生命的價值。

【更多2017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文章,請見活動官網 https://goo.gl/Dqxk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