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點名】2018,牛津詞典飄出奶茶香

Boba Tea拿到英語身分證
2018年4月初,執英語世界牛耳、收詞量逾60萬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低調發布了今年第一季的新詞新義,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我們的「波霸奶茶」赫然在列。這批英文詞彙的榜單有700餘個新成員,經我逐條審視,源自中文的只有一個,就是台灣的波霸奶茶。OED以音譯的boba(波霸)加以收錄,用了31個單詞來定義:



OED在定義後面補充說明,說boba常以完整的形式boba tea(波霸奶茶)通行 (Often more fully boba tea),且與早幾年進入英文的bubble tea(珍珠奶茶)同義(= bubble tea)。OED的書證(有來源出處的例句)顯示,boba於2000年1月5日首度現身英文,見諸《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OED卷帙浩繁,修訂費時,加上它把關嚴謹,所以它的「新詞」都不是熱呼呼地新,而是經過多年沉潛、地位穩固確立的「較新詞」。然而獲得OED收錄的詞彙,有如拿到了英語世界的燙金身份證,其他英語詞典或許比OED來得早收,含金量卻不可同日而語。

韋氏大詞典為波霸奶茶寫了小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OED把珍珠奶茶和波霸奶茶視為同義詞,這的確也反映了英語世界的認知。其實,這兩種飲品在台灣是否有區別,似乎也是見仁見智,有人認為二者是同物異名,相同的東西只是叫法不同。也有人認為波霸奶茶的粉圓比較大,反映的是「波霸」對女性胸部的指涉,關於這點,OED也在詞源裡重點提及,述明其廣東話俚語的源頭。

美國第一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俗稱韋氏大詞典)收詞量近50萬,2016年中公告了近年來增收的2000個新詞新義。我長期密切關注英文詞彙的發展,當時發現boba(波霸奶茶)收錄在內,比OED要早2年。 特別的是,韋氏大詞典用了相當大的篇幅給boba追本溯源,說它來自台灣華語的「波霸」,可能是波霸奶茶裡的粉圓較大因而得名,並駁斥了部分人士「boba 轉自bubble」的主張:



韋氏大詞典用了近100個詞寫就了以下的這則註解,堪稱是波霸奶茶的小論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