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中共軍演因賴清德17條? 蘇紫雲:應為美國防部備忘錄所觸發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今(23)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主持人黃光芹專訪,就中共4月1日軍演提出觀察與研判。
蘇紫雲分析,這次演習並不是針對總統賴清德的17條,中共是在4月1日公布戰區發言時突然宣布要軍演,而且時間都挑在早上8時前,很可能是想影響台灣的股市。不過他也指出,那天股市還是大漲,反推來看,台灣整體戰略規劃較為完整,不是外行的,而是「一盤棋端出來給大家去看」。
蘇紫雲研判,中共真正決定軍演的理由應是3月31日,即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國防部內部備忘錄,指出要將「阻止中共侵略台灣」列為最高優先。他指出,賴總統的17條是在3月13日發布,若拖到4月1日才軍演,顯得牽強。3月13日到3月31日之間,美國國務院也發布多項聲明,強調台海和平穩定,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這是川普政府型的戰術清晰。
蘇紫雲提醒,不管國際如何支持台灣,「最重要還是我們自己」,不能依賴別人的善意,不能依靠「打你、不打你或者保護你、不保護你」,這是最重要一個原則。
回顧4月1日的軍演,蘇紫雲指出,中共這幾年已經形成行為模式,遇到國際間只要有重大支持台灣的舉措,就會宣布軍演。他提到「從戰備警巡、聯合利劍,到4月2日的海峽雷霆」,中共軍演常是「一魚兩吃」,對內宣傳「我們不是紙老虎」,對外則釋放「支持台灣就軍演」的訊號。他引述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續」,認為不論是經濟、外交、軍事或科技,最上層的結構都是政治。
蘇紫雲舉例,美國總統川普常被戲稱為「川普投顧」,其施政可從「政治經濟學」視角理解。他指出,川普較關注就業與美國社會,而非單純地緣戰略,其關稅操盤手納瓦羅正是研究政治經濟出身。
對於此次軍演是否與「政治斬首」名單、反滲透法與反分裂國家法等政治意圖有關,蘇紫雲指出,這次軍演出現「聯合海警」,實際展現的是風控能力。他指出,政治語言如對特定人物的「政治斬首」屬表層宣示,但軍事層面則是在執行「海峽雷霆」聯合海警行動。
蘇紫雲分析,中共在海權上有4種層次:正規海軍為第一海軍,海巡與海警為第二海軍,商船艦隊為第三海軍,民兵船為第四海軍。他舉敦克爾克大撤退為例,說明動員民間船隻也是歷史常態。他指出,中共這次演練包含在台灣周邊水域的追蹤、攔截、登檢與驅離,根據海戰法與國際法,這些演練具備封鎖或隔離準備的意味。
針對中共針對賴清德所製作的動畫,蘇紫雲認為其卡通造型方式「比較可惜」,手法陳舊。但他也指出,另一動畫中攻擊目標涉及港口、能源設施,甚至包括一座民間電廠,「表示他們真的有做功課」。他再次強調雖不希望兩岸進入武裝衝突,「可是我們還是做最壞的準備,這樣才對」。
蘇紫雲指出,解放軍從俄烏戰爭中學到許多,包括心理戰、士氣戰的概念。他回顧,中共早在江澤民後期、胡錦濤前期即推動「若打仗最好別死人,要死死軍人」的作法,顯示對國際戰爭規範有所參照。他指出,中共也可能備有18至20套想定劇本,類似美軍的「彩虹計畫」,面對各種情境都會準備對應方案。
蘇紫雲說,此次軍演可能意圖針對我方關鍵基礎設施,「讓它無法發揮作用」,藉此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士氣低落與領導力削弱。他補充,歐盟也在上月發布戰略指導綱要,強調提升社會韌性以應對天然災害與戰爭風險。德國方面則研判2029、2030年,俄羅斯可能對歐洲發動攻擊。
對於「最低度生活是否可維持」的提問,蘇紫雲回應,「這個是做得到的」,但需要大家共同體會與努力。他指出,除了面對武裝衝突,也需思考天災等重大災害。
節目中提及「演練中將超商作為臨時防災站」的情節,蘇紫雲表示,以政府說法為準,但也補充觀察到日本某超商母公司於官網說明其因應《災害對策基本法》與中央、地方合作,提供必要物資與物流協助。他強調這種做法全球皆有,日本亦有3C賣場設有避災裝備樓層。
蘇紫雲舉例,美國華府地鐵建造深入地底,即為冷戰核攻擊防禦設計。他指出,這些設施平時服務民眾,緊急時可用於避災,符合效率與資源利用邏輯。在台灣,可依《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與《災害防救法》徵用民間資源,不限於戰爭情境。
蘇紫雲表示,過去颱風期間,地方政府常呼籲國防部協助配送物資,其實可由地方依災救法先徵用當地賣場,由政府支付發票款項,中央再以準備金協調。如此將比全民動員捐物資更有效率,地方物流車隊亦可納入體系整合,若橋梁道路受損,則由國軍特種車輛接力。他強調,社會應具備整體體系整合能力,不能僅以「超商支援」作為片面理解。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邱 璽臣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