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3度倒閣」全失敗!懶人包一次看

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赴北檢抗議並高喊倒閣。(圖/NOWnews資料照)
[NOWnews今日新聞] 隨著地方罷免連署行動如火如荼,台北市長蔣萬安拋出「倒閣」議題回擊,試圖箝制民進黨,政壇隨即掀起新一波攻防戰。面對藍營不滿中央施政,是否透過倒閣表達不信任?倒閣真的能改變現況,還是政治豪賭?成為全民關注焦點。
倒閣怎麼倒?程序條件一次看
現行立法院113席中,國民黨擁有52席、民眾黨8席,合計在野60席;民進黨則有51席、無黨籍2席。立法院欲提出倒閣,首先須獲得三分之一以上立委連署,亦即至少38席以上支持。提案通過後必須經過72小時的冷靜期,並於第5天內完成投票。通過門檻為半數以上立委贊成,目前需57席以上。
若最終獲得通過,行政院長應於10日內辭職,並呈請總統解散國會。若總統同意解散,60日內需進行新立委選舉;如總統選擇不解散,國會則維持現狀。而倒閣若未獲通過,則一年內不得對同一位行政院長再提倒閣。
台灣歷史三度倒閣全失敗
根據過往資料來看,自1990年代起,台灣共曾發動三次倒閣案,均以失敗收場。
1999年,時任行政院長蕭萬長因應亞洲金融風暴、證交稅政策爭議,遭民進黨與新黨聯手發動倒閣,但最終以83票贊成、142票反對落敗。
2012年,陳冲內閣因油電雙漲與經濟壓力引發不滿,遭民進黨、台聯黨提案倒閣,但也因在野票數不足,以66票反對、46票贊成遭到否決。
2013年,江宜樺因馬王政爭及特偵組監聽國會風波,而被視為行政干涉立法權,由民進黨、台聯黨及親民黨聯合發動倒閣,但同樣以67票反對、45票贊成遭否決。
倒閣與大罷免,兩者有何差異?
倒閣案主要針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提案,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以及《立院職權行使法》第36條,由現任立委發起並表決,提案需經三分之一以上立委同意,目前至少38席以上;通過門檻為二分之一以上立委贊成,現需57席以上。成功倒閣後,行政院長10天內請辭,而總統有權考慮是否解散立法院,並可能重新改選。
相比之下,大罷免則是由民眾針對特定民選公職,如立委、縣市首長等發動的罷免行動,依據《選罷法》進行。啟動條件需經由20歲以上公民連署,選區內1%選民提議,經10%選民連署,而最關鍵的投票通過門檻,除了同意票數須大於不同意票,且同意票數必須超過選區選舉人25%以上。若罷免成功,該選區同職務4年內不得再由同一人參選,而該區立委也將重選。如罷免未通過,該立委任內將不得再提。
兩者所造成的效應不同,倒閣可能重塑立法院權力結構,而大罷免則對個人政治生涯產生直接衝擊。根據過往經驗,倒閣案雖曾三度出現,皆無法過關;反觀近年多起大罷免案,如高雄市長罷免、立委罷免等,反而屢有成功案例。
相關新聞
「你敢送,就會出事」!徐巧芯稱遭威脅 吳靜怡酸:萬美玲說的?
政治進入校園!大學教授遭爆課堂籲簽罷免連署 學生傻眼:太誇張
見國民黨「這立委」竟過罷免二階!郭正亮驚呼:不可思議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