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楊威利/陸軍戰力強!海馬斯火箭成軍

海馬斯火箭系統成軍,國防部長顧立雄校閱部隊。(圖/軍聞社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先說結論再論述。
※砲兵概述。
※還是不夠多。
新聞
7月4日,陸軍五八砲指部舉行海馬斯多管火箭成軍典禮,典禮由部長顧立雄主持,這場活動軍方並未對外開放,況且當時許多軍線記者都忙著空軍F-5戰機的除役典禮。
※砲兵概述。
陸軍花費325億元向美國採購的29套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 HIMARS),2024年交付11套,5月12日11輛發射車射擊33枚火箭彈後隨即於7月4日成軍,速度不可謂不快。
人類歷史在黑火藥發明後火砲就躍居戰場主流,這些火砲催火中世紀的歐洲城堡,直到一次大戰時依舊是陸戰主流,二戰與二戰後則與戰車爭奪陸戰戰場女王的地位。除大眾所孰悉的各式火砲外,二戰時期還出現多管火箭這種武器,著名代表為前蘇聯的BM-13 喀秋莎(Katyush)多管火箭。

前蘇聯陸續研發BM21、BM30多管火箭,火箭口徑為122與300公厘,火箭彈口徑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精準度也越來越大。多管火箭的特性是一次可以齊放多枚火箭彈,初期以形成火力涵蓋大面積目標,近期許多火箭彈配備導引火箭彈,頗有取代一般火砲的趨勢。
多管火箭的缺點是齊射後雖然可以用發射彈箱直接吊掛整補,但一兩次的射擊量很大,後勤需求量大,造價一般較自走砲與拖曳火砲貴。以歐美國家來說,以三三制編制來看,通常一個砲兵營會有2個自走砲連與1個多管火箭連。當然也有的國家是多管火箭、自走砲與拖曳火砲混編的情況。
拖曳火砲一戰時期為馬匹拖曳,二戰時期進化到以半履帶或軍卡拖曳,這種情況到現在還是;以火砲發展趨勢來說,過往105、122公厘火砲已失去威力,現階段火砲都以52倍徑155公厘為主流,當然火砲重量越大、砲班組員會跟著增加,全部火砲自走化是最理想的。
※還是不夠多。
上述新聞提及,陸軍原本只採購40輛M109A7自走砲將增加到168輛,順利的話會一口氣將整個M109A1、M109A2自走砲換裝;M109A7自走砲具備數位射控、GPS與數位導航系統、戰術資料鏈,整體性能較為優異況且這兩型自走砲也已經服役40餘年。
目前陸軍3個砲指部編制M109、M110自走砲以及M114與M101拖曳砲,自走砲算少數,拖曳砲進入野戰陣地時上方缺乏防護,因此1970年代台灣許多地方都建有155火砲掩體,例如現在台中望高寮地區都還看得到這些砲陣地掩體,平時列管、戰時進駐。雖然這些砲陣地掩體位置早被外界知悉,但總是聊勝於無,自走砲還是唯一替代選項。
陸軍拖曳火砲全部自走化絕對可行也符合作戰需求,但所需經費極為龐大,過往不是那樣容易全部置換;本次傳出採購168輛M109A7自走砲的新聞,主要是美方建議台灣暫緩採購預警機、直升機的裝況下,還有餘裕採購自走砲的後果。
其實陸軍要換個角度思考,以M109自走砲砲班組員6人,對比M114A1砲班9員來看,光是砲班組員就可減少3員,拖曳火砲還需中戰2名成員,光是這5名士兵的薪資、退撫費用等,其實可以考慮。最重要的還在於少子化問題,拖曳式火砲雖然建置較自走砲便宜,但就是需要那樣多人操作,缺1到2名砲班組員絕對可以操作,但觀念總要改一改。以韓國來說,該國K9自走砲的比例就佔了絕大多數,陸軍可極度參考韓國陸軍的建軍方式。
只不過上述M109A7自走砲的採購還是有變數,萬一美方又跟著日本採購預警機又同意售台E-2D預警機的話,陸軍的採購案通常會被延後。也因為這樣,陸軍的M109A1/A2系列自走砲就沿用了40餘年,這些自走砲可是1990年代的一些軍教片,例如「號角響起」中的神兵利器,沒想到40年過去了,確實要換了。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黎榮章/川普出手以伊戰爭 台灣輿情怎麼反應?
名家論壇》韋安/大罷免的確定與不確定 藍委會否「團滅」?
名家論壇》黃創夏/「賴老師」出手拯救「傅總召」?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