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賈程年/726罷免是民主深化?

726罷免投票即將登場,第一波24位藍營立委面臨選民再一次的考驗。(圖/記者呂炯昌攝,2025.07.23)
[NOWnews今日新聞] 726罷免投票即將登場,第一波24位藍營立委面臨選民再一次的考驗。支持罷免的人喊著抗中保台、罷掉亂台的立委;反對罷免的人則批評這是民進黨「輸不起」的翻桌行為。到底,這場罷免運動是在落實民主理想,還是濫用制度的權力遊戲?個人認為,這次罷免行動凸顯出民主制度三項潛在的風險,而這三項風險恰好成為有心政黨利用的工具。
這三項風險分別是:門檻過低導致制度失衡、任期不穩造成政治動盪、罷免成本全民埋單。
一、提案門檻過低,罷免淪為政治鬥爭工具
根據現行《選罷法》,只要選區內1%選民提案、10%選民連署,罷免程序就得啟動。這原意是作為防止民代怠惰或失職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制度設計過於寬鬆,卻也讓極少數激進者就能發動「選後報復」。
舉例而言,新北市立委洪孟楷在大選中獲得15萬8596票,是全國最高票的當選人,代表主流民意的明確肯定。然而,僅需3877人提議、3萬8764人連署,就能強迫整個選區重新投票,重新審判一次民意。
另一個例子是,台北市立委李彥秀獲得11萬2743票當選,是全台北市最高票的當選人,但僅需要3181人提議、3萬1809人連署,也能讓這選區重新再來一次。
一位是全國最高票、一位是全北市最高票,但只要他當選票數四分之一的人不爽連署,就能重新選一次,這樣的罷免制度設計,究竟是對民主的保障,還是對選民選擇的否定?還是給輸不起的對手再一次敗部復活的機會?
過去罷免案例多為具爭議性的特例,如黃國昌、韓國瑜、陳柏惟,或至少有明確事由。此次罷免行動,全數集中在藍營立委,原因是他們支持國會改革法案,與執政黨的立場不同。不論支持與否,這樣的理由已逐漸從對「失職民代」的糾正,變成對「政策立場」的不滿。
當表決成為被懲罰的理由,國會還能否理性辯論?立委還能不能投下與民進黨相反意見的一票?這種無差別式的罷免若成為常態,我們離民粹主義也就不遠了。
二、四年任期不被尊重,削弱民主穩定性
代議制度的精神,在於定期選舉與任期穩定。立委表現如何,選民四年後自然會做出公斷。這是一種制度上的信任與社會共識。然而,726罷免卻呈現出另一種「制度濫用」現象:選輸就翻桌,表決輸就罷免,讓原本該有的任期保障蕩然無存。這樣的政治操作模式,無疑對台灣民主形成重大傷害。
當一個立委只因正常履行職務、參與合法表決,就被發動罷免,這將產生寒蟬效應:民代不再敢做出爭議性決策,凡事「求穩」,立法機關功能逐漸空轉。長此以往,人民雖保有「罷免權」,但卻失去了一個有擔當的立法機構。民主社會不是只靠投票制度維持,更需要制度運作的穩定與信任。如果每一場選舉結束後,還要為結果再辦一次「驗票版」罷免投票,則整體政治將陷入無止盡的對抗與輪迴。
三、罷免成本高昂,全民買單卻無所獲
根據中選會預估,整體罷免流程將耗費約16億元公帑。不僅包括投開票所設置、人力成本、文宣公告等,更包括隨之而來的社會動員成本與政治對立代價。這些資源原本可以投入更急迫的社會需求:改善教育、加強長照、照顧弱勢,現在卻必須用來為一場可能只是政治報復的選舉「埋單」。
更令人憂心的是,罷免投票的投票率極可能遠低於一般大選標準,甚至連正當性都難以建立。過去幾次罷免案中,多數都面臨投票率過低與選民冷漠的問題,反而讓政治極端化的聲音佔據話語主導權。這樣的情況,不但讓罷免機制喪失其監督功能,反而成為政治鬥爭下的空殼行動。
罷免,是民主制度的保險絲,不是選後翻盤的「重賽機制」
民主制度設有罷免機制,原是出於對人民權利的保障,讓有重大瑕疵的民代得以被終止任期。但這項制度若遭濫用、成為「選後不服輸」的工具,不僅將破壞代議體制、拖累政策推動,也會讓社會陷入不斷對立與仇視。台灣民主走到今天,歷經多年努力與陣痛,不應讓制度反被極端動員者反噬。
726即將投票,身為選民,面對一場非比尋常的政治事件,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這樣的罷免,值得我們全民付出代價嗎?」真正熱愛民主的人,不該容許這樣的制度扭曲繼續蔓延。
●作者:賈程年/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邱師儀/大罷免結果將決定台灣親共路線是否徹底邊緣化
名家論壇》吳崑玉/我們需要重建一個文明國家與公民社會
名家論壇》單厚之/徐重仁淌政治渾水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