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吳崑玉/不重視歷史 莫怪人搶話語權

中國於今(3)日早上9點舉行九三閱兵。(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等人前往大陸,參加抗戰勝利80週年大閱兵,陸委會等單位嚴厲譴責,但國民黨與蔣介石的曾孫,台北市長蔣萬安卻選擇一聲不吭。
2015年,中共辦70年大閱兵時,老將郝伯村還跳出來痛斥想前去參加閱兵的退將,與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等人,強調抗戰就是國民黨與國軍打的,不能混淆視聽。總統馬英九,與當時要選總統的洪秀柱,也抨擊參加閱兵之不當。
十年之後,這些人卻立場翻轉,放棄了國民黨領導抗日戰爭的敘事,轉而認同中共「正面戰場」與「側面戰場」的虛假故事,國防部也對此淡然處之,辦個紀念音樂會了事。讓人不禁感嘆,父輩們用鮮血染成的旗幟與榮耀,卻在子孫們的政治現實考量下被拋棄。當我們自己都放棄了歷史的詮釋權,那又怎麼能全怪他人用編造的虛假敘事,來填補這一段真空?搶奪歷史的話語權?
其實,中共一直用「肯定國軍正面戰場貢獻」與「大作共軍側面戰場成就」這樣的虛假敘事,來輕輕帶過抗日戰爭中,中華民國國軍與國民黨蔣介石領導抗日的付出與貢獻。八年抗戰中,國軍動員兵力約500萬,陣亡約132萬,牽制日軍約200萬,造成約45萬至55萬日軍陣亡,雙方受傷、殘廢、病故者估計有陣亡數的2-3倍,平民傷亡更難以估計。
那中共所謂「側面戰場」呢?中共極力宣傳的「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總共只造成日軍不到500人傷亡,日方統計僅約240人,而且共軍打的還是戰力較弱的日軍後勤運輸車隊。另一中共大力宣揚的「百團大戰」,中共宣稱造成日軍46000人傷亡,國軍估計約3千人,日方統計傷亡僅751人。而「正面戰場」上,國軍光一個台兒莊戰役,就造成日軍近12000人傷亡,這還是日軍自己的數字。一個衡陽保衛戰,國軍以不到2萬人的部隊,硬剛日軍11萬人,造成日方傷亡達19000人(日方統計),幾乎相當於整個正規師團全滅。而且,國軍在抗戰中,打了20多場會戰級別的大型戰役,包括813松滬會戰、4次長沙會戰、武漢會戰…等,中型戰役上百場,小型戰役上萬場,每一場的規模與造成日軍傷亡人數,都超過平型關與百團大戰。請問,大刀與武士刀正面對砍,與共軍在背後撓癢癢,能夠相提並論嗎?
但國軍撤退來台後,種種政治因素卻讓國軍與國民黨對於抗日戰爭的研究與論述日益薄弱,民進黨政府更避之唯恐不及。所謂政治因素,主要是外交考量,先是蔣介石引入日軍退將組成的「白團」協訓國軍,因此怕提抗日傷感情。再來是民進黨政府與日本關係更密切,便更不願意談抗日,怕傷到台日兩邊的民族情感。
其次是台灣太過強調「政治正確」,老蔣不愛的人不要講,所以李宗仁、白崇禧主打的台兒莊大捷不能大肆宣揚;薛岳最後丟了海南島又跑來台灣,敗戰不死犯了老蔣大忌,所以他打的長沙會戰明明打得很漂亮,卻也不能多講。胡璉是戰神,老蔣不得不用他卻也處處防他,所以他帶隊拼刺刀拼贏日軍的石牌保衛戰也不太宣揚,連他在金門的貢獻也不太提;余程萬在常德殊死作戰卻未於敗戰後自殺,老蔣差點想槍斃他,結果還是大陸那邊拍了部「喋血孤城」來講述常德保衛戰;方先覺在衡陽保衛戰打得極漂亮卻最後被俘,老蔣也從此閒置不用。所以這些人的事蹟與戰史,在民間幾乎從缺。
接著是民進黨上台,對於軍隊與國民黨軍系深具戒心,於是能不提就不提。如此這般,國防部為了怕政治不正確,又怕得罪人,連個抗戰軍史研討會或抗日戰爭紀念展都不敢辦,連個電影都不願拍,除了辦個音樂會聽聽歌,還能幹什麼?如此如履薄冰的謹言慎行,既怕得罪日本,又怕惹毛中共,還怕頌揚了那個將領,會讓某某老將或軍中派系不開心,那你還能講什麼?當我們自家官方放棄了歷史敘事的主導權,便讓其他人有機會乘虛而入,填補真空,請問這要怪誰?
說穿了,根本問題就是台灣菁英高層對待歷史的態度很有問題。這些聰明人堅信「歷史就是個任人妝扮的小女孩」這套邏輯,於是動不動就用「史觀不正確」來抨擊他人或影視作品。問題是,怎樣的史觀才叫「正確」?要頌揚現今執政黨的偉大貢獻?剔除掉老大不喜歡的人物?覆誦執政者相信與宣揚的故事?台灣民主是民主前輩們一路打出來的,蔣經國、李登輝是國民黨大檔頭,一丁點貢獻都沒有?蔣介石只會暴力獨裁亂殺人,反抗侵略者與保衛台灣一點都沒功能?是嗎?
這種先強調「史觀」,再來組織「史實」,不時再編造些動人故事來填補空缺的敘事邏輯,正是對歷史最大的傷害,也讓人們無法從歷史中學到經驗教訓,而且一戳就破,禁不起翻案與考證。在對抗對岸的虛假敘事時,用這種方式組織出來的歷史故事或影視作品,就是在「以假打假」,與對岸的抗日神劇差不多是同一等級,如何能發揮「以實破虛」的一錘定音功能?
歐美的二戰影視作品與歷史描述,走的是另一條路線,先講史實再凝成史觀。「最長的一日」這部經典電影出品於1962年,幾乎重現當年場景;「奪橋遺恨」依據的是考李留斯·雷恩1974年的原著,毫不誨言英美盟軍錯誤的戰略決策,導致了嚴重的挫敗。「諾曼地大空降」出品於2001年,已是二戰後56年,老兵們即將凋零殆盡,於是從一線官兵的角度,訪談當年老兵,重現當年場景與心情,並總結於領導管理方式。「最寒冷的冬天」書寫韓戰的決策、戰略、直至戰術與戰役過程,至今仍是研究韓戰的經典。請問,台灣有同樣等級的戰史研究作品嗎?網紅老譚蒐集無數將軍、老兵們的回憶錄與訪談,大致描繪出當年若干戰役的形貌,已經算很不容易的了。戰史不能只為正確的史觀服務,不能只會歌功頌德,而應忠實的呈現原貌,請問,我們有做到嗎?
對岸的狀況更加慘烈,尤其是習近平主政之後,重新將政治敘事調性,調回到毛澤東時代,徹底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以及國軍在抗戰的貢獻。前述「喋血孤城」那部電影,出品於2010年,還是在胡溫時代朝向開放時拍的,當年還有「亮劍」、「建國大業」、「人間正道是滄桑」等較貼近史實的影視作品。然後,老習一上台,下面就沒有了。2020年的「八佰」,差點因政治原因,他們說是「技術原因」而禁止放映,拖了幾個月才准播出。然後,下面就又沒有了,能拍能放的,不是「戰狼」,就是「長津湖」這種述說中共軍隊偉大英勇且無敵的電影。換言之,老習主政的中共,已經封殺了抗戰國軍正面戰場上血戰阻敵的故事,只留下「肯定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的努力」一句話,其他的,下面又沒有了。這種只有表皮一句話的「肯定」,實際上做的還是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與歷史事蹟,我們該接受、能接受嗎?
中國國民黨與蔣萬安,其實不必去指控任何人,因為你們有你們自家的政治考量。只是,拜託你們有點骨氣,大聲說出:「抗戰就是國軍打的」、「抗戰八年就是蔣介石與國民黨領導的」;起碼不要讓父祖輩用鮮血染成的旗幟與勳章,毫不反抗的讓對岸奪去,讓自己看起來像隻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孫猴子,讓先人們的貢獻與努力歸於塵土,甚至從此化為烏有。
再次強調,我們對待歷史,必須先找史實,再來凝成史觀。歷史不能一直只為政治服務,好與壞、優與劣、成與敗,都是歷史的一部份,必須公平對待。如此,我們才能從歷史中「蒸餾」出智慧(季辛吉語),那才是後人們得以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減少犯錯的依據。
阿房宮賦最後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哀之而不鑑之,便會步上前人錯誤的後塵,更何況,現在這些去閱兵的人,自我作「賤」,陪想侵略統戰我們的敵人「踐踏」父祖們寫下的歷史,我們的官方與軍方也繼續的任由他人踩踏過去的榮譽,將話語權拱手讓人,這些行為與不作為,才是我們現今最大的悲哀。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賈程年/投機政治的鏡像 黃國昌與柯文哲
名家論壇》單厚之/賴清德為何拉不下老柯
名家論壇》吳崑玉/定和戰之計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