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盡失的危局:賴清德總統民調暴跌的警訊
賴清德總統上任滿一週年,多份最新民調同步揭露一項殘酷事實:民心思變,賴政府陷入民意低谷,不僅滿意度持續下滑,不滿意度則節節攀升。去年總統大選民調最準的《聯合報》與《TVBS》的數據皆指出,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已跌至三成多,不滿意度高達五成以上。就連親綠的《鏡新聞》21日公布5月政經民調結果,賴的不滿意度也創下新高,形同宣告其施政「不孚眾望」。
賴總統就職已滿一周年,親執政黨媒體《鏡新聞》21日公布5月政經民調結果,其施政滿意度有44.7%的民眾表示滿意、42.2%民眾表示不滿意,滿意度與上月相比下降4.6%,不滿意度上升4.4%;從變化趨勢也可看出,賴的滿意度創下就任以來歷次民調新低,不滿意度則是新高。
回顧這一年,民怨不絕。對內,賴政府不僅未能撫平社會裂痕,反而借「大罷免」之名,行清算異己之實,對反對聲音無限上綱,從百姓中尋找「戰犯」,視在野為敵人。司法機關明顯雙標,政治偵辦橫行,令法治價值淪喪,社會公平感蕩然無存,執政黨成了社會安定的破壞者,而非維護者。
施政團隊亦無法取信於民。內閣閣員表現乏善可陳之外失誤頻頻,政策空轉,口號治國多於務實執行。通膨未解、房價高漲、能源政策遭民進黨意識形態綁架。民眾生活愈來愈不容易,卻只見執政者忙於內鬥搞罷免,無人關心如何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經濟部長甚至要大家吃苦當吃補!
對外,兩岸情勢在賴政府主導下,緊張情勢步步升高。口頭強硬、行動虛軟。一面高舉抗中旗幟,一面對美卻屈膝討好,缺乏尊嚴與策略,只見外交乞憐,未見主權堅定。台美經貿談判一味大退讓,利益交換失衡,表現令人憂心。
多份民調顯示,賴總統大失民心恐怕不是一時的數字起伏,而是趨勢轉折。民意之變,不在於一朝一夕,而在於長期失望所累積的反撲。如李艷秋所言,所謂的「賴式民主」,是拒絕監督的民主,是煽動群眾的民主,是反對異己的民主。當監督被打為敵對,當反對派被妖魔化,當主政者自我封閉於權力迴廊之中,終將喪失與民同行的正當性與正義感。
賴清德應痛定思痛,真誠面對現實與挫敗。對內,應停止鬥爭思維,廣納不同聲音,展現包容氣度,重建社會團結與對話空間。對外,應收起民粹式的兩岸操作,停止興風作浪,回到制度性溝通與和平對話的道路上。對美談判更應找回專業與尊嚴,追求互利而非一味退讓。
執政不是黨同伐異的角力場,而是人民利益的實現器。民調不僅是數字的冷酷顯示,更是民意的警鐘。賴清德若繼續忽視這道警訊,最終將為自己的傲慢與偏執付出慘痛代價。民心如水,亦可覆舟。這不是反對陣營的咒語,而是台灣歷史無數次證明過的政治定律。
- 記者:品觀點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