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 臺北路燈還停留在 靠民眾報修 王欣儀要求智慧城市勿淪為口號


AI 時代 臺北路燈還停留在 靠民眾報修 王欣儀要求智慧城市勿淪為口號


【民眾網編輯方笙楠臺北報導】臺北市高喊打造「智慧城市」多年,但路燈管理卻嚴重脫節!針對市府推動「智慧路燈」進展牛步、功能不足,且路燈管理長期仰賴「市民或里長通報」,導致多處路燈故障數週、甚至數月無人聞問的荒謬情況!市議員王欣儀16日在工務部門質詢提出質疑,在AI時代,北市的城市治理卻仍停留在「人工巡查、被動報修」的舊模式,要求市府正視問題,提出具體改善方案!


王欣儀表示,智慧路燈原為柯市府時期的府級計畫,預期應具備「人車流偵測」與「智能燈控」功能,並宣示「2021年路燈全面智慧化」,但多年推動下來,成效有限!


公燈處處長藍舒凢坦言,目前在路燈調控部分,因中央尚未針對不同時段的照度訂出明確標準,暫時無法實際執行;至於遠端監控、自動回報功能雖仍可運作,但由於公用網路傳輸訊號偶有不穩,無法即時回報故障,因此相關計畫暫未再擴大推動!


公燈處明年計劃會將智慧路燈增至一萬盞,設置地點從原本的住宅區移設到河濱與高架橋等空曠地區,理由是「訊號較穩、民眾較少,須遠端監測;住宅區會有里長或民眾通報」。


王欣儀認為,網路訊號不穩是技術性問題,市府該做的,應是主動發現並立即處理,而不是把責任丟給市民!


王欣儀進一步揭露,目前全市路燈巡視與修繕管理員編制 34 位,但實際在職的卻只有24 位,18萬盞路燈要靠20幾個人維護,一個人顧7500盞!怎麼可能顧得來?因此巡查幾乎呈現真空狀態,導致「燈壞數週都沒人知道」的荒謬現象。


王欣儀在質詢指出,她接到民眾陳情,北投區洲美蜆仔港公園及文山區久康街,都曾發生路燈長期不亮,或是維修延宕多日的狀況!


尤其北士科被視為未來 AI 產業園區,市府現正積極爭取輝達進駐,但如果連最基本的智慧監測與巡查維護都做不好,如何能讓市民及產業相信臺北真的已準備好迎接 AI 時代?


王欣儀進一步提出統計數據,北市今年截至9月30日,路燈「超過7天才修好」的案件佔比高達46%;相較111年的5%、112年的1%、113年的6%都明顯暴增!


王欣儀質疑,這恐怕已是「管理失能」、「制度失靈」!


王欣儀直言,市府115年編列了長達 11 年、近 30 億元的連續性預算,預計汰換全市 15 萬盞路燈。


但若只是汰換節能燈具,管理仍停留在「人工查看、被動報修」的舊模式,沒能跟上 AI 時代腳步,再過幾年還是會在這裡談同樣的問題!


王欣儀要求,工務局與公燈處應立即檢討,針對「超過 7 天才修好」的案件,一個月內提出原因分析與改善方案,並正視長期人力不足的根本問題,及研議導入AI智慧監測系統,並明確化智慧系統建置項目與效益目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