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我」和「自私」的3大差別 讓妳成為人氣王!
編輯/鄭欣宜撰文
在探討「自我」與「自私」的差異之前,小編要先註明,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雖然有時候感覺很像,我們將分析這兩個概念的差異,同時也會分享,如何做到忠於自我又兼顧他人感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自我與自私有哪些不同?
「自我」代表著妳對自己的認同與接納,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並且有勇氣去追求。而「自私」卻會讓妳影響他人的權益,還可能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自私的人往往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他人來達到目的。

1.自我會尊重他人,自私完全不會
當妳在咖啡廳排隊買拿鐵時,突然有個陌生人插隊到前面,還理直氣壯地說:「我趕時間!」這就是典型的自私行為。而喜歡喝拿鐵的妳,因為尊重排隊的秩序,耐心等待輪到自己,這就是「自我」的表現。
2.自我是不委屈自己,懂得拒絕
自我的人懂得設立界線,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不」,並且不會因為拒絕別人而感到愧疚。比如,當朋友約妳週末去逛街,但妳已經計畫好要在家追劇時,妳會坦誠地告訴對方:「抱歉,這週末我想好好休息,下次再約吧!」這樣的做法既照顧了自己的需求,也不會傷害友誼。
而自私的人則往往只考慮自己的感受,甚至會利用他人的善意來達到目的。比如,當妳明明已經很累,朋友卻硬要妳陪她逛街,還說:「妳不來就是不夠朋友!」這種情緒勒索就是自私的表現。真正的友誼應該建立在互相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索取。

3.自我是懂得展現個人價值
自我的人懂得展現自己的價值,並且願意為團隊貢獻力量。比如,當妳在工作會議中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妳會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而自私的人則往往只顧自己的利益,甚至會搶走同事的功勞。甚至在團隊完成一個專案時,自私的人會第一個跳出來邀功,完全忽略其他人的努力。
如何做到自我卻不自私?
那麼,如何在生活中培養「自我」而不陷入「自私」的陷阱呢?首先,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心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與價值觀。其次,尊重他人的感受與需求,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他人的利益。最後,設立清晰的界線,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說「不」,並且不會因為拒絕他人而感到愧疚。
舉個生活中的小例子,當妳在家中與家人相處時,自我的人會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今天想獨處一下,可以讓我安靜一會兒嗎?」這樣的做法既照顧了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讓家人感到被冷落。而自私的人則可能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直接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甚至對家人的關心置之不理。
結語
看到這裡,相信妳對自我和自私這兩個概念的差異更加了解,並且妳也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活出一個既自信又充滿溫暖的自己!
〈認清「自我」和「自私」的3大差別 讓妳成為人氣王!〉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最懂妳的女性風格誌》。
- 記者:鄭 欣宜
- 更多兩性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