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自主化浪潮:疫情衝擊下全球積極重塑晶片供應鏈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新冠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危機讓全球各國意識到過度依賴海外製造的風險,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晶片如今幾乎是每一項現代電子產品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從手機、電腦、汽車到AI伺服器都離不開它。面對疫情期間晶片短缺帶來的經濟壓力,美國等國政府紛紛啟動「晶片回流」(chip reshoring)政策,透過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來吸引高階晶片製造回到本土,以強化供應鏈韌性。


其中,AI技術的快速成長更進一步推升對高性能晶片的需求。從ChatGPT這類生成式AI到資料中心的高速運算,背後都需要仰賴先進製程的半導體支援。這也讓各國政府加倍努力投資晶片生產設施,期望在這場全球晶片競賽中搶得先機。


不過,要製造能支援AI的高端晶片並非易事。許多國家的半導體產業雖有基礎,但還不具備打造尖端處理器的完整技術生態與製造能力。英國半導體公司Graphcore的執行長暨董事長Nigel Toon在《Fortune Brainstorm AI新加坡會議》中指出:「人們常忽略半導體製造背後的文化因素。」


他直言:「為什麼最先進的晶片總是在韓國、台灣或日本製造?因為這些國家重視高品質製造,這種重視品質的職人精神,是北美相對缺乏的文化特質。」


Toon解釋,像南韓與台灣並非一開始就是半導體強國,而是透過1990至2000年代的產業外包趨勢,逐漸發展出專精於特定領域的能力。例如,荷蘭公司ASML專門製造EUV曝光機,提供給台積電用來生產蘋果設計的晶片。這樣的專業分工與產業聚落效應,讓整個半導體供應鏈更加成熟與高效。


Toon認為,儘管各國現在積極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能,但產業未來的健康發展仍需仰賴國際合作與分工。他強調:「一個理想的體系應該是,每個國家都能說:『這一塊是我負責的關鍵技術』,但整體仍維持開放與互補的供應鏈結構。」


Arm公司的全球商務長Will Abbey也在會上呼應此觀點。他指出,半導體產業日益重要,使各國對數據控制與基礎設施的自主權產生更高的需求。他說:「AI的發展與高昂的成本正在迫使全球重新思考基礎設施的布局方式。半導體與AI已從幕後走向舞台中央。」



半導體自主化浪潮:疫情衝擊下全球積極重塑晶片供應鏈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這場晶片回流浪潮也讓不少晶圓製造大廠做出策略性擴張。例如,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就陸續宣布在德國、日本與美國興建或擴建新廠。其中,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在2024年初再次獲得1000億美元的追加投資承諾。


這背後除了美國本身對晶片自主的需求,也與美中科技戰脫不了關係。前總統川普曾表示,晶片投資與產能轉移的決策也是為了減少因貿易戰導致的關稅風險。


不過,不只是美國等先進國家開始重新布局半導體生產,部分規模較小的國家也希望在這場供應鏈重塑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馬來西亞就是其中之一。這個長期扮演晶片封裝與測試中心的國家,現在希望能提升自身在半導體價值鏈中的地位。


今年3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將在未來十年內投入2.5億美元,用於向Arm購買七款高階晶片設計藍圖。這項投資目的在於推動國內更多晶片設計與資料中心產業的發展。作為全球重要的晶片架構授權商,Arm的技術廣泛應用於手機、物聯網裝置與伺服器,這筆交易也被視為馬來西亞邁向「晶片自主」的重要一步。


這場以半導體為核心的全球基礎建設戰,不再只是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而已成為國家安全、經濟主權與地緣政治的戰略前線。當AI成為下一代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各國勢必要在晶片這條供應鏈上取得更多主導權與話語權。


正如Toon所說,成功的晶片產業不只是資金投入或技術堆疊,更需要一套完整的產業文化與價值觀支持。要打造真正有競爭力的本土半導體生態系,各國除了硬體設施,更需培養能夠長期投入高品質製造的文化土壤。


在這波晶片回流的全球浪潮中,誰能建立起「擁有關鍵一塊」的優勢,誰就可能成為未來科技產業的新領導者。


資料來源:https://fortune.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