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從學技術到學文化,從信任科技到信任教育,台灣要把握高科技發展的外溢商機!

【林宏文專欄】從學技術到學文化,從信任科技到信任教育,台灣要把握高科技發展的外溢商機!

最近,我採訪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以及前教育部長及政大校長吳思華,與他們聊到台灣的產業與教育,兩位都提供不少深入的觀察心得,也觸動我對台灣科技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思考,在此分享給大家。


呂冠緯說,近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教育單位找均一平台談合作,他從雙方的交流中,感受到對方已理解,要投入半導體製造等供應鏈,必需與台灣合作,因為培育半導體製造方面的人才,除了學習技術知識外,更要學習台灣的文化。


目前擔任政大講座教授的吳思華則提醒,台灣產業往國際布局,對企業來說很正面,是影響力的延伸,但要思考對整體台灣的意義。


此外,他也說,台灣高科技業如台積電到歐美日布局,除了技術領先外,也要注意管理上能否精進與領先。台灣企業已累積很多豐富經驗,但往國際發展時,需要更多的知識累積與傳承,DBA(產業管理博士)或許是一個可以解答的方向。


他們兩位的觀點,都有很值得探討及延伸之處,我想再進一步討論。



【林宏文專欄】從學技術到學文化,從信任科技到信任教育,台灣要把握高科技發展的外溢商機!


呂冠緯大學念台大醫學系,當了幾年醫生後,他依循著自己內心的呼喚,朝非營利(NGO)的教育領域發展,從創辦人方新舟手中接下任務,提供每位孩子都能擁有「均等、一流」的數位學習機會,並讓教育平權成為可能。


呂冠瑋在訪談時說,他可以充分感受到國際友人對台灣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的推崇,例如以他與很多國際友人約時間開會為例,就可以看出明顯差別。


呂冠瑋說,若開會討論主題與半導體及電子業有關,這些老外就會自動配合台灣的作息時間,例如台灣早上10點開會,歐美朋友就跟著配合,很可能時間是他們的半夜或凌晨,至於主題若是談線上教育,這是歐美強項,台灣就會很自動以歐美時間為準,半夜12點開會也很常見。從開會時間,就可以看出大家對彼此強項的尊重。


因此,呂冠緯認為,當台灣半導體實力被看見,以台積電的優勢,美國人來台灣學半導體製造應該沒問題,至於要培養、訓練及教育人才,過去台灣高教體系也做得很不錯,未來應該也有能力教美國人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知識,但是,要老外心悅誠服來台灣學習文化,這恐怕就有挑戰了。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可能是大部分人會想到的第一個疑慮。過去台灣高教體系對於培育台灣半導體人才,確實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要跨國輸出,尤其到學術實力強大的歐美日等國,有機會嗎?


對比過去三十年,台商赴大陸及東南亞發展時,由於當時台灣擁有優勢文化,大陸及東南亞當地教育實力也不如台灣,因此,台商到大陸、東南亞大量投資時,台商小學也都跟著過去,提供台商子弟的就讀機會,即使是高教部分,也有不少學校到大陸及東南亞開設台幹EMBA專班,專門提供台商教育培訓等工作。


也就是說,到東南亞或中國,當他們的教育水平還沒追上台灣之前,台灣的國教與高教都有機會隨著企業輸出海外,但如今到歐美日等先進國,當地都擁有強勢的學術與文化氛圍,台灣教育體系如何跟著輸出,變成是一大考驗。


台積電目前赴亞利桑那的員工已超過千人,這群工程師攜家帶眷過去,至去年底已生下283個台積寶寶,這些小孩都是美國公民,勢必未來會接受強勢的美式教育及文化。當然,我相信台灣父母一定希望孩子學中文,台灣的國教應該難以跨海施力,倒是台灣私立教育機構有機會到當地投資發展。


至於在高教部分,台灣半導體實力夠強,例如德國已派學生來台大及台科大上課受訓,為未來台積電歐洲廠培養人才。另外陽明交大、成大與日本多所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將互設校園、研擬學分互認及聯合授予學位等制度,共同培養日本需要的半導體人才。



【林宏文專欄】從學技術到學文化,從信任科技到信任教育,台灣要把握高科技發展的外溢商機!


在美國的部分,由於台積電加碼投資亞利桑那,如今也有許多合作機會正在洽談。美國亞利桑那州駐台貿易投資處處長徐竹先說,近來亞利桑那大學與台灣互動頻繁,除了與陽明交大、台科大、朝陽、暨南科大等簽訂合作意向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長九月也來台拜訪,並與陽明交大與工研院拜會對接,商討如何一起推動跨國人才的培育。


我確實期待,未來台灣的高等教育,有機會輸出到歐美日等先進大國,這是台灣高教發展升級的新機會。台積電的晶片,以及台灣AI產業的實力,已讓世界看見,這種力量要持續延伸,而且不只在教育體系,各行各業都應該充分利用機會發展。


日前,亞利桑那市長接受訪問時說,不只希望台積電去美國投資,也希望台灣的鼎泰豐也一起去。把台灣的生活及餐飲文化一起帶過去,這是台灣各行各業發展國際市場的機會。


吳思華講座教授大學時代念的是交大電信系,之後轉念企管,一輩子投身於教育界。對於台灣企業的海外擴展、人才培養,還有未來可能衍生的問題,都應該一併思考。


吳思華表示,台灣高科技業如台積電到歐美日布局,除了技術領先外,也要注意管理上能否精進與領先。過去,台灣到中國及東南亞投資,是打造具效率化及成本優勢的製造體系,管理重點則是軍事化管理。


不過,軍事化管理,對很多三、四、五年級來說,學習成長過程中就有接受軍事訓練,每天要升旗,唱國歌要立正,男生也都當過兩年的兵,將這些經營用於管理,應該不是很難的過程。


但是,如今到歐美日去投資,語言文化不同,台灣過去製造業的管理風格,必然受到挑戰。即使台灣企業已累積很多豐富經驗,但往國際發展時,需要更多知識系統的消化整理及傳承,DBA(產業管理博士)或許是一個可以解答的方向。DBA是過去MBA(企業管理碩士)的進一步升級,讓專業經理人可以將自己豐富的實務經驗,做系統化與理論化的整理,並傳承給後輩,這是一個很值得台灣投入發展的方向。


DBA(產業管理博士)是吳思華在教育部長任內,就提出的構想。與MBA(企業管理碩士)不同的是,DBA是進一步的升級,讓專業經理人可以將豐富的實務經驗,做系統化、理論化的整理,並傳承給後輩,這是很值得台灣投入發展的方向。


此外,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過去,中國大陸的生活環境與教育水平,還沒有快速成長前,台龫子弟大部分留在台灣,即使到大陸,也很可能是進入台商小學,或是歐美語系的私立學校。而且,早期大陸及東南亞很多地區,生活水平也不如台灣,所以,那些子弟都還會跟台灣有緊密聯繫。


但如今到歐美日,很可能這些外派的主管,他們的孩子會變成美國人、日本人、德國人,台灣從國教到高教,都必須思考,如何面對國際考驗?如何跟著台灣電子業的國際化,也進行國際佈局。


其實,對於台積電來說,海外發展絕對是正面因素,台積電可以發展得很好,但台灣企業大局大海外投資,我們也必須思考,對台灣長期來說,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如果台灣向瑞士,環境做得很好,可以吸引很多企業總部來台灣,台灣子弟到世界各地打拼,也都會回來台灣,以此為根,


但是,如果台灣自己環境不好,健保吃不錯,市容那麼醜陋,都市與交通建設不好,教育不好,政治上搞得烏煙瘴氣,基礎設施不夠,沒有人願意留下來。


吳思華也提醒,台灣產業往國際布局,對企業來說很正面,是影響力的擴展及延伸,例如對台積電來說,海外發展絕對有正面因素,可藉此延伸國際布局,但台灣企業大舉海外投資,我們也必須思考,對台灣長期來說有什麼影響,對台灣的意義為何。


如果台灣可以像瑞士,把生活環境做得很好,不只吸引很多企業將總部設在台灣,台灣子弟到世界各地工作打拼,也都會回來台灣,以此為根,願意生活在台灣。


但若台灣自己的生活環境不佳,教育沒有提升,市容無法改善,都市與交通建設不好,沒有人願意留下來,長期來說,人才外流後,就與台灣斷了線,對台灣會造成負面衝擊。


因此,台灣除了重視科技產業發展外,更要了解,未來與其他國家,還要在生活條件上做競爭,這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挑戰,也不是只有科技業強就夠了。


事實上,台灣為了吸引外國專業人士來台工作,曾發出就業金卡,讓外國人來台工作並享有稅務、居留、健保等權益,但就業金卡實施至今,已發出 1.3 萬餘張,但目前卻有近 47% 沒有留在台灣。


這些被政府認可的國際人才,在取得台灣就業金卡後,有近一半沒有留在台灣,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女教育、語言與文化適應等問題。顯然,生活條件的競爭力,重要性不會低於產業競爭力。


最後,呂冠緯也認為,數位學習從過去的紙本教科書,進化到紙本、線上平台、AI三者整合,將傳統知識提供,還要變成AI content的提供,而台灣目前已是全世界數位學習及教育AI供應鏈的主要推動者,例如教育用途的chrome book,很多是由宏碁、華碩做的,另外電子紙是元太公司提供,未來像印尼、印度這種人口很多的大國,要有自己的內容,台灣可以扮演從提供信任科技(trusted technology)到信任教育(trusted education)的角色。


我認為,冠緯這個判斷相當重要,但要達成這個目標,不是那麼簡單。不管是要讓歐美日這些先進國家來台灣學技術也學文化,甚至要從提供信任科技到信任教育的角色,都還需要台灣社會付出很多的努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