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暴雨來襲、老油人憂心忡忡,年輕人「放外外」!

【創新聞 / 黃世澤專欄】在美國關稅、大陸擴產、替代能源的重重壓力下,台灣的石化業面臨40年來最大的衝擊,各石化業者都在努力找出路!唯獨中油公司員工還認為自己捧的是鐵飯碗,年輕的沒有使命感;退休老油人卻是憂心忡忡!
高雄煉油廠原本是國家重大經濟建設的重要基地,現在政府卻視它為棄子,高煉廠已成為台積電的新家。老總廠長裴伯渝在五輕熄燈當天,老淚縱橫地說:煉油廠養育他四十多年,他在此結婚、生小孩,現在我的家沒有了。退休的中油眷屬國光中學徐老師去年回高雄煉油廠走了一趟,她說以後再也不回來了,因為情境讓她很難過。
去年退休的阿凰語重心長,現在「中油不像中油」,感覺中油人已經不再以中油為榮!人稱「關總」的中油退休總經理關永實在歷任董、總座中屬德高望重之人,是石化業界受尊重的長輩;前陣子回公司參加活動卻被擋在樓下!卸任的董事長李順欽不出席交接典禮!總之,現在的中油離心離德,已不是往昔人人稱羡的國營事業,更像是執政黨的附隨組織。
中油從國營企業逐漸被政治化、民進黨化,工會的勞工代表也都是向民進黨傾斜、惡鬥基層主管,形成僱用與派用二對立陣營,內部凝聚力已鬆散不堪,結果就是成為立委們的俎上肉!
中油曾是全球五百大企業,如今每況愈下,一流的大學畢業生走向高薪的高科技產業,現在考進來中油的年輕人 已非最頂尖大學生,加上少子化影響,去年中油招生到考率及報到率都約六成,是歷年的最低。顯然中油已經不是年輕人就業的首選!員工的素質也逐年降低,相對工安事故的風險就升高,人才劣化是中油公未來的最大隱憂!
去年退休的董事長李順欽就特別憂心中油何去何從?他說:新四輕是中油公司未來的命脈,近日,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三國乙烯產量佔全球45%)宣布關閉舊裂解廠,此舉將導致乙烯產能每年減少1,300萬公噸,這是石化產業擺脫低谷的開始,中油的新四輕更新應該要進場了!
李順欽說,新四輕是帶領產業轉型、技術升級的航空母艦!但目前這艘航空母艦只見藍圖,面對全球塑膠公約,政府應掌握契機加速啟航,重建高附加價值、低碳排的台灣石化產業。石化業是打造國防韌性的產業,更是光電、半導體不可或缺的前驅產業,政府眼中不能只有半導體沒有石化業!其實沒有石化業,就沒有半導體,未來石化業要永續發展需將原油從燃料升值為材料,高科技很多材料都來自於石化產品,是半導體、綠色產業的供應鏈。

▲前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圖片/ 翻攝 台灣中油 粉專)
李順欽強調,原油用於發電或載具動力的燃料的世代已過,未來燃料的需求將大幅減少,因此石化業務必要順勢轉型作為材料,作為半導體產業的後盾,才能度過目前的危機。他說,危機是挑戰,也是轉機,綠色轉型是唯一的路!不轉型只有等死。
中油是國內泛中油體系的領頭羊,必須「以大帶小」、「以公協私」推動整體石化業轉型,生產高附加價值 、低碳排之上游石化原料:如低碳乙烯、丙烯供應中下游,再由中下游業者如長春、李長榮等生產特用化學品供應台灣優勢產業。如半導體與護國神山群共同打造淨零永續的台灣。也就是燃料轉石化品,經石化品高值化形成綠色化學產業,再以特用化學品打造尖端材料產業。
李順欽表示,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不只是先進製程、先進封裝,更包括關鍵材料特用化學品,雖用量不多但不可或缺,且因技術門檻高、價格昂貴,是中油可以發展的方向。
淨零轉型是政府施政的重點,但也離不開化工原料的低碳化,中油新四輕就是為了產業轉型技術升級,朝高附加價值、低碳排的方向規劃,生產低碳石化基本原料供應中下游,期帶動國內產業朝低碳轉型 ,往高值化、特用化學品、材料產業去發展。
老油人既已退休,沒責任再為中油的願景操心,但他們一生以做中油人為榮,心中永遠掛念這個家!反觀,中油的年輕人「放外外」,認定中油就是國營企業不會倒閉,只求安全感,不擔薪水少一塊錢!
作者為了做研究,訪談70多位最近五年考進中油的員工;發現一個共通點,考進中油就是看中國營企業、工作相對安定、輕鬆。普遍表示如果要高薪就直接去高科技公司,何必來中油?這樣的年輕人朝九晚五、準時上下班領薪水,石化業要不要升級、是否改成乙烷進料提高轉化效率、淨零碳排等「高大上」議題對他們來說如「天邊月」。掌舵公司的是經營高層,目前的政治氛圍、產業劇變讓高層無力或無心,期望基層新進人員對中油未來有使命感也是強人所難!
- 記者:創新聞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