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何在數位曠野發聲?一場AI與住棚節的對話

信仰如何在數位曠野發聲?一場AI與住棚節的對話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深度報導】當科技成為信仰的語言,藝術成為跨越災難的祈禱,世界開始以全新的方式彼此連結。2025年國慶連假,一場不只是宗教節慶、不只是藝術展演、更不只是AI科技應用的跨界行動,在台北四四南村悄然展開。這裡,不再只是過往眷村記憶的保存地,而成為新世代創作者的精神曠野——2025國際住棚文化藝術節,以AI為羽翼,為受創的花蓮獻上來自全球的祝福之聲。


信仰如何在數位曠野發聲?一場AI與住棚節的對話
▲國際住棚節AI音樂創作大賽主辦單位與所有得獎作品創作者大合照 (圖/大衛異象電影工作者協會提供)

科技與信仰交會的曠野之地

住棚節(Sukkot) 是猶太信仰中極具象徵意義的節期,它講述的不只是歷史,是關於「在流離失所中仍被神同在」的故事。今年,住棚節被放置在一個更深層的脈絡中——花蓮地震後,全台及全球華人心繫東部重建,而原本預計參與本屆藝術節的多個敬拜團體選擇前往災區,以行動回應信仰的呼召。舞台因此轉向虛擬,交由AI接棒,開啟一場無邊界的音樂接力。

這不是科技取代人的表演,而是AI成為創作靈感的放大器——全球近百件AI音樂作品,以「住棚節的祝福」為主題,被創作者們以神學、音樂與演算法共構完成。這是人與機器的共作,是靈性與邏輯的融合,是一場技術與信仰對話的未來預演。

AI賦能,不只是快,還是深

大會執行主辦單位大衛異象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長張楷文表示,徵件期僅15天,卻能吸引全球投稿,代表著「AI音樂創作的門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打開」。然而這不僅是效率的展現,更是一種創作民主化的具體實踐。

AI不只是工具。它讓創作者不需具備編曲背景,也能透過語言提示生成旋律與歌詞;它讓神學不再只是神學院內的知識,而是經過資料學習與模型訓練後,轉化為音樂裡的靈性語言;它讓來自不同文化、語言與信仰背景的創作者,共同以數位音符為語言,為一片曾經震裂的土地祝禱。

正如CKFF影展執行長黃頌揚所言:「這不只是比賽,是一場創作未來的預告。」AI讓創作者專注於靈感與意念的本質,將繁重的製作交給機器,回歸藝術的靈魂——傳達故事與經歷神的同在。


信仰如何在數位曠野發聲?一場AI與住棚節的對話
▲台灣未來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張楷文(右)與CKFF國度影展執行長黃頌揚(左) (圖/大衛異象電影工作者協會提供)

當藝術成為科技的靈魂出口

此次參與的創作群體中,有設計師、音樂人,也有素人;有神學生,也有AI開發者。他們共同用「生成音樂」的方式,回應一個最古老的信仰問題:在曠野中,我們與神的關係是什麼?

作品中,有些採用希伯來旋律融合現代編曲,有些運用AI生成的聖經文本語音吟唱,有些則結合自然聲景與Lo-fi電音,讓古老節期的記憶與現代語境對話。這不只是音樂的創新,而是一次次科技化的靈魂演譯。

主辦單位之一亞威AI智能應用學院院長陳志寬指出:「AI不是要取代人的創意,而是幫助人類思想更自由地流動。」正如曠野中的帳棚並非終點,而是過渡,是與神同行的象徵;AI之於創作,也不是目的,而是載具,是帶領人進入更自由、更真實創作狀態的數位帳棚。


信仰如何在數位曠野發聲?一場AI與住棚節的對話
▲本屆國際住棚節AI音樂創作大賽第二名林修賢(右)及第一名李欣蓉(左)(圖/大衛異象電影工作者協會提供)

信仰如何在數位時代發聲?

住棚節提醒人類:在最不穩定、最不可控的環境中,神的同在從未離開。 如今我們的世界,同樣處於資訊爆炸、氣候異變、政治撕裂的「曠野」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群選擇以AI為筆、以音符為聲的創作者,讓信仰不再只是宣告,而是具體的技術應用與文化參與。

這場藝術節,以數位節奏敲出古老真理的回音,以AI旋律唱出對災區的祝福,以信仰想像開拓創作的未來——這正是數位時代的藝術實踐典範。

曠野不是終點,是啟程

AI與藝術的結合,不是冷冰冰的程式,而是溫柔地回應世界破碎之處的方式。在AI逐步進入藝術場域的當下,信仰社群不再僅是守護傳統的堡壘,更是擁抱創新的先鋒。

2025國際住棚文化藝術節,用一場結合信仰、科技與情感的盛會,告訴我們:創作的未來,從來不是AI取代人類,而是人類在AI中找回創作的初衷與靈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