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過完「農曆十五元宵」才算過完年 命理師曝光背後緣由

為何過完「農曆十五元宵」才算過完年 命理師曝光背後緣由
(圖/翻攝自FB)

[周刊王CTWANT] 12日為農曆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古代普遍認為,要過完元宵節,整個農曆年假才算真正的結束。命理師柯柏成也提到,因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滿月,再加上是道教天官的聖誕,自唐宋以來,元宵變成為道教的重要節慶。

命理師柯柏成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元宵是新年的第一個滿月,再加上是道教天官的聖誕,自古就有有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這三官就是古代的聖君,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由於天官被封為賜福紫微大帝,民間將其視為「福神」,與祿、壽二神並列。

柯柏成提到,古代在元宵都會避免宰殺漁獵三日,當然這一天最好也是全日素食,應景的吃元宵、逛燈會和猜燈謎都是流傳至今還保有的活動。

柯柏成也引述清朝蔡雲所著作的《竹枝詞》「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表示從這首詩詞就可以看的出來,古人對於迎財神有多積極,生怕別的地方早了,自己耽擱了時間,把這件事情當作一等的重要大事。

至於迎接財神、獲得財神眷顧的方式要如何做呢?柯柏成表示,《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柯柏成解釋,孔子說明了一個迎財神的重點就是「祭如在」,就是去祭祀或迎神的時候一定要誠心誠意,當做神就在那裡,最理想就是直接觀想財神的形象,坐在神桌上的形象只是幫助我們觀想時更為具體,用時下最新的名詞就是想要顯化願望就是積極的想像。

古人在祭祀時,甚至要齋戒、沐浴更衣、焚香,心無雜念時才開始去祭拜。因此,如果要去迎財神,絕對不要懷疑到底有沒有財神?財神在不在那裏?更要避免別人迎,我也跟著迎;甚至純粹就是好玩試試看的心態去迎,有最好沒有也沒關係,這對神明都是一種褻瀆,也難怪迎不來財神。

柯柏成也提到,明代高僧蕅益大師把這個「與」當作贊許的意思來講「與許也。祭如不祭,謂無誠心之人。故夫子不許之。」孔子說「吾不與祭」,就是說孔子不贊許那些沒有誠心祭祀的人來祭祀,如果只是形式上的供品和上香,孔子就不允許這種祭祀行為。

這個與當許字講,就是贊許贊同的意思,不贊同這種人來祭祀,祭祀就好像沒祭祀一樣,人在他心不在,誠心不足,沒有感應,還不如不祭,至少不會褻瀆神明。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星座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