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建築設計的先天優勢與逐步更新

面對永續,歌劇院擁有一個絕佳的起跑點——建築設計期間,整體設計概念就往「綠建築」邁進,所以2016年開幕之時,就已獲得綠建築認證。由於綠建築認證每4年都需要被重新審核一次,順著這個起始點,歌劇院後續的館內裝修皆優先採用綠建材。

歌劇院早在2001年獲得政府部分建造補助,一路到2016年才啟用。建造初始,相當高比例的經費投注於建築本體,而非劇場相關專業設備。全區開放後,廳院內陸續啟用的設備多為十多年前標案購置,當這些設備達到汰換年限標準,後續都能精準更新設備,選用皆跟上節能減碳標準。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從2016年開始,一路上劇場各方面的改善計畫,讓歌劇院在永續場館的建置上面,雖然沒有大聲喊出口號,但一開始就已經在路上了。」歌劇院所做的是,在綠建築的基礎上,重新盤整過去所有的前因,正面轉化為永續成果。

進一步地,歌劇院在文化部「造夢計畫」的支持下,得以於2019年開始從空調系統、照明等設備進行節能優化。同時,在節能的基礎上,延伸到積極的能源管理與有效運用,並於2022年導入「ISO 50001國際能源管理標準」、培訓場館同仁取得永續管理及碳管理相關證照,永續概念的意識從硬體修繕涵蓋到軟體建置。

歌劇院運用國際認證的能源管理系統(ISO50001)精準統計與分析場館各項數據。(黃少廷 攝)


與創作團隊一同思考永續製作

在節目規劃方面,歌劇院分別從國內巡演節目、國際共製、自製與委託製作幾個角度體現永續。從整體來看,歌劇院以「巡演的外租節目」居多,這與台灣表演藝術生態及歌劇院的地理位置有關。針對此類型節目,歌劇院提供的協助包括:與團隊協調歌劇院能夠提供的設備,減低設備從他地運輸的數量;或是發展更完善的行銷平台,讓團隊減少印刷品的發送與運送,以及協助團隊舉辦在地記者會,降低旅運、印刷等方面的資源耗費。

此外,邱瑗也舉了幾個例證,思考歌劇院在國際共製上,與團隊達到的共識或想像。例如:2022年來台的阿喀郎.汗舞團《叢林奇譚》,僅有舞者跟影像人員來台,舞台上使用的道具都是運用台中在地回收材料製作而成。今年Arts NOVA系列中的節目《櫻桃園》,則是再次運用亞維儂戲劇節淘汰的椅子,搬上舞台成為布景與道具。這類國際共製與交流,除了反映國際趨勢外,也在過程中重新檢視歌劇院自身的能量與訴求。邱瑗認為:「我相信這些國外節目在安排國際巡演時,就已經思考到這樣的議題。那我們參與國際共製,是不是要把永續這件事情納入,成為參與共製的考量之一?」

若國際共製、巡演都能有此思考,那麼歌劇院自製、委託製作的節目也更能以此依據為考量。她表示:「從去年年底到今年、甚至明年,可以看到歌劇院自己製作的節目,都已經是從永續開始發展了。」其中包含在COVID-19疫情間,歌劇院開始以「綠色劇場」作為新藝計畫的徵件主題。今年已完成演出的《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討論在能源消失之前,如何與其達到更好的相處平衡,這個節目全程以零排碳、參與式身體造電的形式呈現作品。另一方面,即將在11月演出的《R&J and others》則是歌劇院的命題式製作,希望創作團隊從節目各個面向尋找環境友善方案。例如:提供歌劇院既有舊製作物素材給團隊,鼓勵團隊發想資源再利用方案;也分享歌劇院內的永續行動,讓團隊成員意識到有多少綠色行動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同步落實於製作及生活中。

透過這些方式,歌劇院試圖與創作團隊一同思考:永續如何在創作裡發生。

永續的啟動,始終來自於生活

對邱瑗而言,節目雖然是一座表演藝術場館必須規劃與思考的,但她更明白,永續涉及的面向非常多元,歌劇院也陸續達到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性別平權」(Gender Equality)、「淨水及衛生」(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可負擔的潔淨能源」(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永續城鄉」(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責任消費及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等面向。指標的達成,具體地體現出歌劇院思考的劇場永續,來自「生活」。

舉例來說,歌劇院因地理位置與周遭機能,再加上觀光能量,館內有各式生活主題的駐店,包含餐廳、咖啡店、各類商店等。為此,歌劇院推廣並提出幾項訴求:希望觀眾或訪客自備環保餐具、商家不提供一次性塑膠用品、使用在地食材、提倡蔬食餐飲等。在「一座藝術與生活的劇場」核心理念中,將永續觀念的警覺心,從劇場發展到周邊生活區域。其他永續實踐還包括,將雨水回收、蓄水,然後作為歌劇院周圍樹木、草地的灌溉用途,而且不使用化學肥料。歌劇院內部也由員工組成永續小組,嘗試在每日工作過程中導入永續意識,改變上班與生活習慣。例如,歌劇院的自動販賣機特別規劃蔬食低碳品項等,看似從小事做起的行動,全面體現歌劇院在永續行動上的用心與細緻。

對於永續議題的拓展與深化,邱瑗表示這與2021年歌劇院五周年慶時所做的社會影響力問卷調查有關,其中的內容不局限於節能減碳、綠建築等項目,而是擴展到文化近用、多元友善、人才培育等議題。在這場調查研究中,突顯出歌劇院在藝文環境中扮演的另一個角色——「人才培育」。由於中部地區較少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在地人才培育不足。為此,歌劇院透過2019年成立的藝術教育部,推動中部劇場平台,串連整合中部地區的藝文場館,透過資源分享、資訊交流及節目巡演等策略,強化資源整合,提升「人才永續」。

另外,人才永續也包含歌劇院的內部培訓。問卷中發現,歌劇院多數員工是中部人,希望留在家鄉工作,因此歌劇院也提供在職訓練、協助同仁考取證照等,達到更好的職涯發展與規劃。邱瑗強調:「我把歌劇院同仁當成是家庭的一分子。」進而輔導員工在自己的領域裡繼續往前走。永續,在歌劇院的日常生活裡持續發生,讓這座場館不只是劇場設施。如果歌劇院是家,是台中這座城市的一部分,邱瑗表示:「我們一直相信一座劇場可以改變一個城市。歌劇院與台中作為兩廳院之後,第一個有國家級場館的城市,我相信這個出發點,歌劇院算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