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家楊銘隆 釋放亮眼東風

以一系列「東風」舞作標誌鮮明特色的編舞家楊銘隆,若深究其身體風格,卻能發現這樣的肢體,來自楊銘隆年輕時所受的美國編舞家崔莎.布朗的釋放技巧訓練。在東方與西方往返交錯的舞蹈經歷,讓楊銘隆對身體有更深刻的體悟:「我更願意回到基本的人體結構、物理運動原理,對這些有清楚的認知,不管什麼動作都能做出來,而不再分什麼東方西方、傳統現代。」


↑楊銘隆(林鑠齊 攝)

人物小檔案
◎ 21歲於軍中從胡民山習舞。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後,赴美國攻讀伊利諾大學藝術碩士。
◎ 1994至1999年加入知名美國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舞團」。
◎ 1999年返台,後擔任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發表《頹箱異典》、《東風乍現》、《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再現東風》、《三探東風》、《風云》等作。
◎ 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韓國國立藝術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院校舞蹈系。

採訪楊銘隆前,一位他的同行告訴我,她認為楊銘隆受到的注目和評價,相較於他對舞者的訓練與創作,是不相襯的,「楊銘隆的實力被低估了」,她說。

我驀然想起去年五月,一場在台北城市舞台發表的跨國舞蹈院校聯合展演,楊銘隆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編創的小品《無名》是當晚壓軸。舞者流暢地變換肢體和隊形,在台上構成一幅快速流動的畫作;其中一個段落,兩位男舞者分別拉著一位女舞者的手和腳,將半空中的女舞者當成繩子般甩動,女舞者柔若無骨地順著舞伴的力量,讓軀體波動如流——那需要多大的身體放鬆和信任才能做到?

熟悉楊銘隆舞蹈背景的觀眾,或許能指認出那樣的身體風格,來自楊銘隆年輕時親炙美國編舞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的釋放技巧訓練(Release technique)。釋放技巧在台灣也被譯成「放鬆技巧」,但楊銘隆強調,「『放鬆』聽起來像是讓身體垮掉,但不是這樣的,它講的是讓身體張力釋放掉,那個釋放也是有方向的。」

就像釋放不等於一味的放鬆,楊銘隆自二○○二年創作的一系列「東風」之作,也絕不能被單純視為「東方舞者以東方肢體風格跳具東方風情的舞作」——這樣理所當然的評價,往往阻絕了進一步審視創作者和作品的可能性。特別是舞台上所謂「東方」的身體,其實是由來自美國的釋放技巧長期訓練而成。這一東一西的往返交織,不僅構成了楊銘隆的舞蹈觀,也是他旅居台、美兩地的現實歷程。

奇妙際遇進了藝工隊 打開舞蹈之門

在台灣,多數男舞者的習舞之路都屬「半途出家」,楊銘隆也不例外。在服兵役時,一連串的陰錯陽差讓他接觸舞蹈,這段經驗日後還被美國的朋友形容「你簡直是把監獄和舞蹈放在天秤上,衡量孰輕孰重!」

故事從一輛二戰時期的M24戰車說起。那年,高中畢業的楊銘隆沒考上大學,直接入伍服役,被分發到台東營區,成為駕駛戰車的新兵。照顧戰車是駕駛的責任,若遇上輪休,多由留守士兵協助車輛維修保養工作。一次楊銘隆放假,同袍幫忙照料戰車,隔天發動時,車子卻不時傳來「喀啦喀啦」的聲響。楊銘隆心知不對勁,果然,引擎燒壞了。責任追究下來,楊銘隆被告知至少要關兩個月禁閉。

正懊惱時,一個好心的政戰班長告訴他,有法子不用被關。當時正值藝工隊招募成員,如果楊銘隆順利考上,就能留在藝工隊,不必回來關禁閉了。高中時待過軍樂隊吹薩克斯風的他,忙不迭地答應參加徵選。一路過關斬將下來,竟也順利到最後決選,沒想到,藝工隊不缺薩克斯風手,正當他心想「死了,要被送回去關了」之際,老天爺給了他神來一筆的命運轉折——藝工隊隊長問他,「看你個子夠高,要不要當演員?」

從小就對戲劇有興趣的楊銘隆,自是點頭說好,後來才知道,所謂的演員其實是舞者。從沒科班經驗,對舞蹈的認識停留在當時流行的迪斯可,初次扶把杆練芭蕾的場景,被他描述得頗具荒謬喜感:「因為鞋子少一隻,我只好穿著大頭軍靴、功夫褲、印『陸軍』的草綠T恤,跟大家站在把杆旁,踩著靴子墊腳尖、依樣畫葫蘆……」

面對像楊銘隆這樣缺乏舞蹈經驗的隊員,軍隊畢竟有速成的訓練法。他還記得頭一個月,菜鳥隊員完全沒放假,第六個週末,隊長集合眾人,宣布「能劈腿的才能放假」,把腿抬到九十度都嫌吃力的楊銘隆,看著前面同袍一個個淪陷,硬著頭皮死命一劈——

「喔,那天有放假,但幾個出去的人,腳都是拐的。」

就這樣,他在軍中土法煉鋼地學了芭蕾、民族、現代舞,但多數時間,他們不是放劉文正的流行歌伴舞,就是跳有宣傳意味的民族舞。快退伍時,有人問楊銘隆何不去考大學舞蹈系?「離開這裡死都不要再跳了!」他信誓旦旦,誰知兜了一圈,最後還是兜回舞蹈的懷抱。

舞蹈路上兩隻手 前掃障礙後推動

「回想起來,常覺得我的舞蹈之路上,好像有兩隻無形的手,一隻在後面推我,一隻在前面幫我掃除阻礙。」楊銘隆這般形容。

退伍後,楊銘隆還是進了文化大學舞蹈系,但他對戲劇一直沒死心,想著終究要轉到戲劇系。這時,身後的命運之手把剛自美國返台任教的古名伸,帶進了楊銘隆的世界,也為他遙遙指出日後赴美進修的路。「那時在台灣學現代舞,只能接觸到瑪莎.葛蘭姆,跳了兩年,我常想,舞蹈難道只有這樣而已嗎?但是古名伸把很多訊息帶給我們,錄影帶、書籍……讓我們每週看、討論。其中最激勵我的,是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的一支獨舞,Jealousy(忌妒)。」

楊銘隆從莫里斯的作品發現,舞蹈可以透過不流於表象的肢體表現隱晦的情感,並賦予觀眾不同的解讀空間,「就是這樣!這樣的舞蹈就是我有興趣的舞蹈!」

種子一旦播進土,就等冒芽了。隔年,古名伸帶著楊銘隆在內的一群學生到美國伊利諾大學參加舞蹈節(ADF)演出,楊銘隆被伊利諾大學舞蹈系主任一眼相中,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給他赴美進修。曾懷抱留學夢的他,就像當年面對「要不要進藝工隊?」的問句一樣,點點頭,就這樣迎向全新的世界。

一九九○年代,在伊利諾順利完成碩士學業後,楊銘隆申請了另一筆台灣的獎學金,決定到舞蹈之都——紐約打天下。那段日子,他給自己設定了「捨棄舊我、找到新我」的目標,「希望自己全然開放,讓環境刺激我」。他盡情地創作、發表、學習不同的身體技巧,並因緣際會參與了崔莎.布朗舞團的工作坊。

為期兩個月的工作坊後,舞團邀請他和另外三位舞者參加團員徵選。獲知舞團只要一位男舞者,楊銘隆本來不抱希望,「另一個男舞者,我自己都覺得他比我好很多」,但那位男舞者因故無法參與最後一週的徵選。這次,命運之手為他推開了阻礙,他如願進入崔莎.布朗舞團,直到一九九九年,渴望自行創作的他離開舞團,返台不久便獲邀,成為「舞蹈空間」(以下簡稱舞空)的藝術總監,持續發表作品。

回溯廿年的舞蹈歷程,楊銘隆認為自己幸運,「游好彥、古名伸、崔莎.布朗、平珩……很多福星在我身邊,給我機會。」幸運極了,竟也有幾分擔心,「前幾年曾想過,運氣這麼好,萬一把幸運揮霍光,老了怎麼辦?」

舊我深留身體 西方技巧詮釋東風舞作

年輕時,人總容易懷抱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模式。人在美國的楊銘隆,曾毅然決然割捨過去舊我,卻不知道割捨不可能絕對。

九四年,還未正式進入崔莎.布朗舞團前,楊銘隆曾參與另一位編舞家的演出,正當許多觀眾告訴他「難得看到東方舞者的身體可以做到這種動作質地。」一位美國朋友卻說,「我最喜歡你做慢動作,讓我聯想到太極。」「我聽了非常沮喪,不是盡力丟掉過去舊我了嗎?」但他選擇將不快暫且擱置。直到回台灣發表創作,頭兩年作品也被外界評價「有幾分崔莎.布朗的影子」,擺脫過去的大哉問,成為楊銘隆不得不面對的創作課題。

作為一個東方舞者,撇除外表可見的形象,留在身體裡的實質到底是什麼?儘管意志命令自我跳脫過去,原本流在血液裡的記憶卻不可能斷然聽從,「於是我就回頭想,留在我身體裡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不再想形式,摒除外在的觀念,而是探討我到底是什麼呢?」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6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