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巴爾的摩港停靠的潛水艇與貝律銘團隊建築的世貿中心。圖:陳嘉英提供

有人說巴爾的摩像基隆、高雄,面對大海,以往來貨輪迎向四海八荒,乘著海運昌隆的機運輝煌一時。


的確,位於帕塔普斯科河口,緊鄰切薩皮克灣,通往大西洋的巴爾的摩在十八世紀曾因運輸菸草、煤礦、罐頭、鋼鐵、木材至歐洲而日夜鳴響汽笛,人潮錢潮如浪潮澎湃匯聚。


繼旺盛的生命力和企圖心吹起美國現代化的號角之後,它拉起往俄亥厄的鐵路,將這股昂然奮發的工商開發戰線,呼嘯如虎猛烈的衝向西部大草原。


隨著鋼廠、釀酒廠、銅冶煉廠拔地而起,熊熊燃燒的煙囪日夜趕工、機器生產線以光速爆單量產,一座座港邊專用碼頭、鐵路車站因應而生。


公司行號、報關行政矗立起英式奢華的建築。強而有力的齒輪滾動沿海岸的紅磚工廠、發電廠、造船廠燃燒出巍峨威武,不可一世的榮景。房地產、進出口投資客嗅到濃濃的商機,政客了然這是大展鴻圖的機會,聯手勾勒出新未來願景,建造起網狀道路、廠區和新時代思維的城市。


巴爾的摩就這麼在地理位置、人為協力相輔相成之下,成為美國的第三大城市,身披東海岸核心港口之一的閃亮金牌,驕傲地在陽光普照的海邊翻滾起粼粼波濤。



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巴爾的摩港發電廠,現為爵士樂餐廳。圖:陳嘉英提供

但成也機運,敗也天時,潮流旋轉莫可遏制。在鐵路瓜分海運的現實、祝融無情的侵毀雙重摧擊下,原本意氣風發的廠房的煙囪ㄧ根根熄滅了,製造業的倉庫空蕩蕩得連氣味都留不住,遠洋輪船航線轉向他處,汽笛遠征的號角聲喑啞無神,金閃閃的人間煙火也蛀鏽了。


巴爾的摩如褪色的禮服,人人棄之如敝屣。


抽離了生機的它就這麼從海納百川,財生貿務,生龍活虎創造奇蹟的城市變成處處是黯淡沉寂的廢墟,犯罪、吸毒、槍擊的溫床,甚而發生黑人暴動,觸發政府軍隊鎮壓,驚恐世人的事件。


直到1970年,市政府大刀闊斧改革,不再以工業、海運為眼,轉向文化、休閒及觀光為機能定位,作為再造盛世的亮點。


在先破後立的策略行動下,俐落拆除老舊殘廢、滋長犯罪的倉庫廠房,保留傳統優雅的英式歷史風景,增添以航海意象結合現代鋼骨玻璃帷幕、幾何造型設計的國家水族館。同時引進貝聿銘建築師設計的世貿大樓(World Trade Center)為地標,激發建商開發的蝴蝶效應,引來時尚購物中心、各國風味料理、酒吧咖啡廳蜂擁卡位。


岸邊停靠貨輪、私家遊艇,巴爾的摩曾經光彩耀眼的歷史則由美國最早的星座號戰艦 (U.S.S.Constellation)、美國潛艇鱈魚號、海岸巡邏艦托尼號、燈船綺沙比克號挑起大樑,而船員導覽的海事博物館和文化館,乃身肩強化巴爾的摩自建城便是港口,這無可取代的本質與以其為傲的自信。


三十年前曾帶孩子來此,此刻眼前景象迥異於前,破敗的港口華麗轉身為觀光重鎮,條紋遮陽傘撐起美食園林,陽光拍翅掠過遊客大啖龍蝦滿足的笑容;街頭藝人、露天音樂會、煙火、遊船流動的空氣飄溢光鮮而親民,輕鬆而精彩的心情。新舊建築交疊卻渾然一體,海色無邊,游船如龍,尤其是綠地水流相間,視野開闊,迎風開懷。



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巴爾的摩十八世紀的風景。圖:陳嘉英提供

其實誕生於1729年的巴爾的摩之地名,原是馬里蘭地區封地的所有者男爵之名。


這位自英格蘭貴族為保護天主教不被英國宗教改革熱潮推動的英國國教削弱,發願在北美建立天主基地。雖然及至下一代愛巴爾的摩二世才得國王查理一世授予馬里蘭新殖民地的特許權,但在獨具眼光的他統治巴爾的摩42年期間,一方面運用海港的地理優勢發展農業、糖業、漁業、出口烟草厚植經濟基底,厚植經濟基底;另方面廣設學校、圖書館和博物館,形塑深具文化底蘊的城市氛圍,充滿教養風度的社會氣息。


正因為這前瞻遠見所鋪展的藍圖,恢宏的智慧所創建的啟蒙基礎,澤及眾人而博得眾望所歸,遂推舉為城市之名。除卻馬里蘭以其家族徽章為州旗,頂尖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徽也取之巴爾的摩領主的家族紋章。


隨著後起之秀的承先啟後,巴爾的摩被經營成遠近馳名的「魅力之城」。它不僅是創建美國第一個免費圖書館系統的城市、第一個擁有城市路燈的城市、第一個冰淇淋生産工廠的城市,還是第一個有軌電車和無數公共建設的城市,無怪乎擔起獨領風潮的領航角色。


不過,巴爾的摩超現代的飛奔卻不捨棄傳統,行走其間,既有百年電車緩緩搖鈴穿街繞圈,也有年輕的地鐵輕軌;頂天立地造型特殊的高樓,與比鄰的紅磚英式洋樓並存而毫不違和。


大海自由開放的個性,在這個城市徹底展現,從非洲來的黑人佔了這城市人口的六成,市長是黑人,警察局長和許多警察也是黑人。



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馬里蘭藝術學院(MICA)。圖:陳嘉英提供

今天的第一站是創建於1826年的馬里蘭藝術學院(MICA),古典與現代藝術的建築散落各處。希臘風的白色廳堂與對街三座不規則型態,泛著天青色玻璃光澤的時尚曲線相應,吻合學校以純藝術與設計著名的風格。其旁是教堂、巴爾的摩交響樂團音樂廳、歌劇院,鋪陳出學習、實驗、產出、精進的情境,連路上的花樹,樹下的陽光綠茵,都洋溢藝術的舞姿。


第二站是華特斯藝術博物館,收藏寶物遍及全球,廣至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十世紀初,延展出上下古今數千春秋人類物質文化的歷史卷軸。


埃及的木乃伊與壁畫、希臘雕像、羅馬戰器盔甲,訴說神話故事與人類對生命的觀想,對世界的解讀。


隨著彩陶、鐵器、銅鑄、黃金珠寶的發現,器物裝飾更加繁複華麗。無論是取之動物為靈感的杯盆桶盤、以植物為綴飾的項鍊耳墜,或紀錄生活場景,因應現實需求,反映傳統習俗的圖紋,其技巧之精湛,圖樣之圓潤細膩,至今難以超越。


圍繞聖經的宗教畫、名人貴婦的肖像畫、文藝復興後的市井生活畫,和各式標本、書籍、手稿,展開的是文明傳播,和由神至人為中心的世界觀。


大航海時代打破世界的疆界,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文化物質、藝術技巧、思想觀念隨著器物交流而產生互文對話、融會吸納,或透過進出口成為時尚潮流。


所見The Archangel Michael,作為教堂保護者、臨終者協助者的雕像,象徵1600年歐亞非三洲互通的狀態。這個中國藝術家以非洲進口的象牙,在菲律賓雕刻後,運輸到美國,然後轉往歐洲的文物,反映十六世紀航行於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北美與新西班牙總督區阿卡普爾科的馬尼拉大帆船,將大量中國絲綢、東南亞香料經轉運往歐洲,並將美洲白銀運往中國的國際航線。



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華特斯藝術博物館門面簡樸,入門大廳借助光影投射出空間感。圖:陳嘉英提供

感謝喜歡逛博物館,像研究科學一般認真讀解說、上網查資料,並立即翻譯的侄兒,彼此補充資訊想法,再三玩味,咀嚼印証而得以擁抱撥雲見日的滿足。


博物館門面簡樸,入門大廳借助光影投射出空間感,展間佈置與動線明朗流暢,飽覽如此豐盛的智慧作品,竟然完全免費,不得不佩服政府對藝術教育、社會文化的鼎力支持。


***


午後穿梭內港,面對碧海藍天,遙想1812年戰役中,巴爾的摩士兵頑強抵抗英國軍隊轟擊,迫使其棄攻的麥克亨利堡;因為此舉而寫的美國國歌,及以此地為背景的小說影視,竟感覺砲響震天。


旅程在愛倫·波故居前結束,屬於19世紀的哥特式恐怖小說和神秘推理故事,於鐵軌震盪,火車鳴笛的陪伴聲中,鬼魅奇幻地迴轉。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等。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走過海運昌隆,華麗轉身的巴爾的摩



延伸閱讀:


  • 重大車禍引關注 桃園分局提醒防禦性駕駛觀念

  • 結合電影與對談 桃園青年局用《金派特攻隊》強化青年防詐意識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娛樂新聞
    人氣娛樂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