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戰供應鏈重組 加速台灣資訊產業第三波遷徙

美國總統川普今年1月上任後大打關稅戰,針對中國及部分國家輸美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新一波震盪。對台灣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伺服器等代工廠而言,不僅再度面臨第三波全球遷徙壓力,也面臨成本和效率的挑戰。

台商早期進軍中國市場,以人力及成本優勢帶動電子代工產業崛起;2010年起因勞動力成本攀升、土地價格飆漲等因素,台商轉向東南亞尋求低成本優勢。

如今在地緣政治、去中化及美國關稅壓力下,台商正朝美國、墨西哥、日本及歐洲等地分散布局,力求貼近客戶與市場,卻也面臨營運成本升高、效率難題及政策不確定性等挑戰。

1980至1990電子代工第一波遷徙打造中國成世界工廠

回顧1980至1990年代,台灣電子代工產業面臨土地與人力成本上升壓力,在中國提供低廉勞力、廣闊土地及政策優惠下,吸引鴻海、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大廠進駐,在深圳、東莞、蘇州等地建立龐大的製造基地,是台廠第一波遷徙潮。

這波遷徙不僅讓台商掌握全球個人電腦(PC)與消費電子代工市場契機,也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群聚效應,把中國打造成「世界工廠」。

2000年代初期,台灣PC代工廠在中國的產能占全球比重超過8成,成為蘋果(Apple)、惠普(HP)、戴爾(Dell)等國際品牌大廠的關鍵合作夥伴;然而,隨著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土地價格飆漲,以及兩岸關係與法規環境變化,台商逐漸感受到經營壓力,開始「逐水草而居」。

美中貿易戰與去中化 台商第二波布局東南亞

自2010年起,台商進入第二波遷徙,目標鎖定越南、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如同過去的中國一樣,東南亞地區提供相對低廉的人力與土地成本,且享有自由貿易協定優勢,成為台商規避成本壓力的新選擇。例如仁寶在越南設廠,和碩在印度擴建手機產線,廣達則在泰國布局伺服器製造。

不過,東南亞布局並非全無挑戰,一名筆電代工廠高層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東南亞的基礎建設與供應鏈完整性不如中國,影響製造效率,當地勞工的管理與文化差異也增加營運難度。

2020年12月緯創印度南部廠房發生暴動,員工因為薪資問題及工作超時,憤而破壞廠內設備,數千支生產線上的iPhone遭竊走。蘋果為此暫緩下新訂單給緯創,直到緯創對發生暴動的印度廠採取改善行動。

無獨有偶,2021年12月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Foxconn)的印度組裝廠員工也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宿舍食物中毒事件及住宿條件低於標準,富士康南印度廠因此被蘋果列入觀察名單。

不過,即便遭遇諸多挑戰,東南亞仍成為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與去中化趨勢的重要中繼站,產能調整移動的布局持續進行。

川普2.0大打關稅戰加速台廠布局美國與墨西哥

川普2025年1月重返白宮後,宣布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並對半導體等關鍵技術產品實施更嚴格限制,促使台商加速第三波遷徙。這次遷徙目的地以美國與墨西哥為主,部分廠商也考慮日本與歐洲;包括緯創、英業達、和碩、緯穎等代工廠,相繼宣布在美國德州、亞利桑那州等地投資建廠。

在眾所矚目的蘋果供應鏈方面,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高及川普針對性地大幅提高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打亂蘋果在中國產能布局,加速「蘋果製造」移出中國。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坦言,無法預期關稅對蘋果第2季營運影響,若以5月初情況評估,關稅可能讓第2季成本增加9億美元。

因應關稅變數,蘋果持續調整供應鏈產能布局,庫克說明,到第2季大部分銷售至美國市場的iPhone產品,主要由印度廠區生產;第2季幾乎所有銷售至美國的iPad平板電腦、Mac筆記型電腦、Apple Watch、AirPods耳機等,都會由越南廠區生產。

蘋果iPhone供應鏈受全球關稅壁壘影響大,面對生產據點分散化的壓力,iPhone供應鏈正加速提升中國以外(China+1)產能比重。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於公開場合分享,2020年前集團分析,主要國家和地區都想發展自己的經濟動能,全球政經局勢大方向演變為區域製造,美中競爭關係正加速此一趨勢。

代工產業人士向中央社記者分析,業者赴美國設廠的動機,主要來自客戶需求與關稅壓力,對於車用電子與伺服器等體積較大的產品,貼近美國客戶可降低運輸成本並滿足當地市場需求。此外,墨西哥因地理位置靠近美國、勞動成本較低,且享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優勢,成為台商設廠首選之一。

不過美國建廠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一名人工智慧(AI)伺服器代工廠高層指出,美國土地與人力成本高,當地風俗民情與亞洲差異很大,管理工廠的流暢度與生產良率都容易受影響。

「從廠商的立場,你一定要秀忠誠,要讓客人知道,你要為客人解決問題。」這名高層坦言,設置新廠的成本壓力比較大,現在的土地與20年前相比當然更貴;再來是如何串接當地人力,「同樣的一個SOP(標準作業程序),適用於亞洲,不見得適用於美國,也不見得適用於墨西哥。」

面對關稅戰與地緣政治壓力,台商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首先是分散布局,以「製造全球化」概念,採取類似台積電的全球研發與生產模式,確保能夠彈性支援客戶需求,其次是與客戶協商成本分擔。

整體而言,台商的第三波遷徙不僅是為了應對關稅戰,更是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在美國與墨西哥的投資預計從2026年起逐步進入量產階段,將帶動當地就業與供應鏈整合;然而在成本、效率與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台商需要更精準的策略布局,才能在這場全球供應鏈大遷徙中站穩腳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