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八首顆衛星8月底起運至美國 拚10月升空

台灣首個自製光學遙測衛星星系「福衛八號」的第1顆衛星(FS-8A),經歷一連串火箭與太空環境驗測,今天宣布全功能測試完成,代表衛星驗證完畢,可以準備發射。

FS-8A在8月初運送前審查通過後,8月底即可運送至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10月搭乘SpaceX獵鷹九號火箭Transporter 15航班發射升空。

國家太空中心(TASA)表示,福衛八號計畫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規劃執行的第1個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計畫。計畫發展6顆原始解析度1米、經TDI處理可達次米解析度,另發展2顆原始解析度次米的光學遙測衛星,今年起逐年發射,布建衛星於561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構成星系。

TASA主任吳宗信表示,福八計畫經歷疫情、構型改造等波折使得時程推遲,環境測試的過程中,問題也陸續浮現,有賴福八團隊耐心解決。相較福衛五號,福衛八號可達次米解析度,如能順利執行任務,代表台灣的太空科技再度提升。福衛八號完成星系布建後,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能力與全球覆蓋的衛星影像,以滿足國家安全、災害防救等需求。

福衛八號計畫主持人劉小菁說明,在衛星運出廠房前,需通過火箭與太空環境測試,確認禁得起火箭發射過程與後續在太空運行時,真空與劇烈溫差等嚴苛考驗。這些環境測試主要包含電磁相容測試、振動測試、音震測試、熱真空測試、分離爆震測試等。完成各環境的測試後,計畫團隊透過全功能測試,確保衛星系統、次系統功能皆能正常運作。

TASA指出,測試範圍也包含FS-8A的科學酬載,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研發的「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可進行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 TGF)的起源與觸發機制,及進行電離層觀測。

劉小菁說,由於衛星升空後就無法維修,必須在地面測試階段盡可能找出所有可能問題加以排除,因此發現錯誤對團隊而言是好事。這次FS-8A全功能測試時,發現因為飛行軟體最後版本移除了除錯模式,造成對推進次系統指令傳送不如預期,所幸在團隊努力下,只卡關3天就找出問題並順利解決。

福衛八號整測子計畫負責人葉嘉靖說,FS-8A組裝與測試總時程超過1年,其中「熱真空測試」最為關鍵與挑戰,嚴重甚至可能造成衛星損傷,被視為衛星的「魔王關」。然而團隊在測試前準備、測試操作、功能驗證與數據整理分析都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解決,將原本預估需要一個月時間的熱真空測試縮短到兩週完成,難能可貴,表示TASA在衛星技術已漸趨成熟。

TASA表示,8月初將邀請內部、外部委員為FS-8A進行運送前審查,確認衛星狀態及SpaceX Transporter 15航班的火箭介面全數備便,預計8月底起運,10月升空。FS-8A是福八星系第1顆衛星,後續衛星將逐年發射,完整星系預計2031年布建完成。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