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音技術新應用 康邁用振動感測血壓
定期量血壓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但對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電子血壓計可能因校準、姿勢、量測方法以致量測值產生偏差。康邁醫學致力開發柯氏音血壓計,挑戰醫界難題,並將與美國通路商合作,進軍國際市場。
多數人對「量血壓」的印象,來自醫師使用聽診器,配合袖套加壓肱動脈,一邊聽脈搏、一邊觀察水銀汞柱變化。這套沿用逾百年的臨床方法,源自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由俄國醫師尼古拉‧柯洛科夫(Nikolai Korotkoff)所改進。隨著袖套壓力下降,利用聽診器聽取血流衝開血管所產生的聲音,成為量測血壓的依據,因此命名為「柯氏音」(Korotkoff Sounds),至今仍被視為血壓測量的醫學標準。
柯氏音法遲遲無法自動化,關鍵在於缺乏既能精準對應人耳聽診、又具成本效益的電子技術,因此始終未能普及於家用。目前市售電子血壓計幾乎全採用示波法(Oscillometric Method),雖操作便利,但在部分情況下,其量測結果與柯氏音法相比仍可能存在些微差異。
血壓變化模型化 示波法存在先天盲點
「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建立模型,一旦找到合適的模型,就能簡化複雜的問題。」康邁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昆儀表示,示波法的核心邏輯正是將血壓變化「模型化」,透過建立收縮壓、舒張壓與袖套氣壓間的脈壓振盪波對應關係,推算出血壓數值。
「只要這些對應關係是固定的,就能建模,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他指出,問題也正出在這裡。示波法的原始建模族群,是血管彈性良好、個體差異較小的年輕人;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50歲後進入腎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慢性病的高發期,血管狀況早已與年輕時大不相同,導致測量誤差增加。
林昆儀在醫療器材領域深耕20多年,他認為,若無法以柯氏音技術突破示波法的侷限,就無法真正提升血壓監測的準確性。
量振動取代聽聲音 K-sensor還原血管真實訊號
2013年,一家專門研究動脈硬化量測的日本工作室釋出一項專利技術,利用高靈敏的應變感測器捕捉血管微振動訊號,原本的技術目的是開發傳感器以偵測動脈硬化程度。
這讓林昆儀眼前一亮。他毅然決定賣掉房子買下專利,並於2018年創立康邁醫學,投入開發這項「應該存在卻始終缺席」的技術。
過去林昆儀曾嘗試以麥克風捕捉柯氏音,但人體內的聲音大多為低頻,例如胃部的沙沙聲、心臟跳動的低響。「如果心臟出問題,聲音會像馬在沙灘上奔跑,抽象又難以捕捉。」他說。柯氏音雖在人耳可聽見的範圍內,但一般麥克風難以清晰錄製。「要錄得準確,大概要用到張惠妹演唱會上那種起碼價值數十萬等級的麥克風。」
林昆儀受日本團隊啟發,改為量測振動,他買下該團隊的專利,升級為半導體應變計(semiconductor strain gauge)作為主感測器。該技術原應用於地震預警系統,橋梁與大樓都會安裝,能偵測細微而隱藏在振動之中的不同訊號。
「一般感測器就像低倍率望遠鏡,只能看到遠山的輪廓;而半導體感測器如同高倍率望遠鏡,山上的每棵樹、樹梢的擺動都能清晰辨識。」林昆儀形容。
歷經多年研發,康邁團隊成功將這項微振動感測技術導入血壓量測,打造出創新模組「K-sensor」,名稱取自柯洛科夫醫師姓名的首字母,以向他致敬。
國發基金投資成敲門磚康邁技術踏上國際舞台
一路走來,林昆儀感謝許多關鍵支持者。2019年,康邁獲得國發基金投資,並受到國家級加速計畫TAcc+執行長王崇智的青睞,協助推廣技術理念,更獲經濟部遴選為「2025 SelectUSA Tech」代表團成員。林昆儀說,K-sensor未曾申請過經濟部相關補助案,「照理說不會被選上,但經濟部看到康邁的潛力,帶我們去美國拓展商業合作機會。」雖然康邁仍在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以及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階段,幸運地,康邁已在「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上與美國耗材通路商EXEL建立合作意向,待通過FDA認證後,將進軍國際市場。
林昆儀表示:「康邁的長遠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使用柯氏音技術,建立更多人體判讀模式,甚至發展出心臟衰竭等疾病的震動訊號圖譜。」如果這項技術成功落地,期望未來能擴展應用領域,探索更多生理訊號監測的可能性。
多數人對「量血壓」的印象,來自醫師使用聽診器,配合袖套加壓肱動脈,一邊聽脈搏、一邊觀察水銀汞柱變化。這套沿用逾百年的臨床方法,源自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由俄國醫師尼古拉‧柯洛科夫(Nikolai Korotkoff)所改進。隨著袖套壓力下降,利用聽診器聽取血流衝開血管所產生的聲音,成為量測血壓的依據,因此命名為「柯氏音」(Korotkoff Sounds),至今仍被視為血壓測量的醫學標準。
柯氏音法遲遲無法自動化,關鍵在於缺乏既能精準對應人耳聽診、又具成本效益的電子技術,因此始終未能普及於家用。目前市售電子血壓計幾乎全採用示波法(Oscillometric Method),雖操作便利,但在部分情況下,其量測結果與柯氏音法相比仍可能存在些微差異。
血壓變化模型化 示波法存在先天盲點
「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建立模型,一旦找到合適的模型,就能簡化複雜的問題。」康邁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昆儀表示,示波法的核心邏輯正是將血壓變化「模型化」,透過建立收縮壓、舒張壓與袖套氣壓間的脈壓振盪波對應關係,推算出血壓數值。
「只要這些對應關係是固定的,就能建模,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他指出,問題也正出在這裡。示波法的原始建模族群,是血管彈性良好、個體差異較小的年輕人;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50歲後進入腎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慢性病的高發期,血管狀況早已與年輕時大不相同,導致測量誤差增加。
林昆儀在醫療器材領域深耕20多年,他認為,若無法以柯氏音技術突破示波法的侷限,就無法真正提升血壓監測的準確性。
量振動取代聽聲音 K-sensor還原血管真實訊號
2013年,一家專門研究動脈硬化量測的日本工作室釋出一項專利技術,利用高靈敏的應變感測器捕捉血管微振動訊號,原本的技術目的是開發傳感器以偵測動脈硬化程度。
這讓林昆儀眼前一亮。他毅然決定賣掉房子買下專利,並於2018年創立康邁醫學,投入開發這項「應該存在卻始終缺席」的技術。
過去林昆儀曾嘗試以麥克風捕捉柯氏音,但人體內的聲音大多為低頻,例如胃部的沙沙聲、心臟跳動的低響。「如果心臟出問題,聲音會像馬在沙灘上奔跑,抽象又難以捕捉。」他說。柯氏音雖在人耳可聽見的範圍內,但一般麥克風難以清晰錄製。「要錄得準確,大概要用到張惠妹演唱會上那種起碼價值數十萬等級的麥克風。」
林昆儀受日本團隊啟發,改為量測振動,他買下該團隊的專利,升級為半導體應變計(semiconductor strain gauge)作為主感測器。該技術原應用於地震預警系統,橋梁與大樓都會安裝,能偵測細微而隱藏在振動之中的不同訊號。
「一般感測器就像低倍率望遠鏡,只能看到遠山的輪廓;而半導體感測器如同高倍率望遠鏡,山上的每棵樹、樹梢的擺動都能清晰辨識。」林昆儀形容。
歷經多年研發,康邁團隊成功將這項微振動感測技術導入血壓量測,打造出創新模組「K-sensor」,名稱取自柯洛科夫醫師姓名的首字母,以向他致敬。
國發基金投資成敲門磚康邁技術踏上國際舞台
一路走來,林昆儀感謝許多關鍵支持者。2019年,康邁獲得國發基金投資,並受到國家級加速計畫TAcc+執行長王崇智的青睞,協助推廣技術理念,更獲經濟部遴選為「2025 SelectUSA Tech」代表團成員。林昆儀說,K-sensor未曾申請過經濟部相關補助案,「照理說不會被選上,但經濟部看到康邁的潛力,帶我們去美國拓展商業合作機會。」雖然康邁仍在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以及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階段,幸運地,康邁已在「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上與美國耗材通路商EXEL建立合作意向,待通過FDA認證後,將進軍國際市場。
林昆儀表示:「康邁的長遠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使用柯氏音技術,建立更多人體判讀模式,甚至發展出心臟衰竭等疾病的震動訊號圖譜。」如果這項技術成功落地,期望未來能擴展應用領域,探索更多生理訊號監測的可能性。
- 記者:中央社記者林立恆桃園22日電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