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綠能專家:光電扮演能源要角 推展複合利用型態

台灣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其中光電是重點項目,工研院綠能所經理陳俊亨說,太陽光電已在台灣能源扮演重要角色,複合利用型態是推展重點。

根據台電資料顯示,在民間與政府全力推動下,2023年5月1日風光發電量合計逾780萬瓩創高,風電和太陽能光電滲透率達31.7%,換算接近每3度電,有1度是綠電。2024年2月11日風光發電更是站上1000萬瓩續創高,滲透率一舉直破5成,相當於每2度電,就有1度綠電。去年8月21日中午時段風光發電量再衝上1085萬瓩,發電量相當逾10部核三機組,重要性不言可喻。

陳俊亨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所謂「風光互補」,是指夏天太陽比較大,太陽光電比較多,當冬天東北季風來時,風電發電比較高。

陳俊亨指出,當天氣晴朗時,太陽光電中午最高可以貢獻負載超過20%,如今在台灣能源已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地狹人稠,陳俊亨說,複合利用型態是太陽光電推展的重點,包括與建築物複合利用,或是在不改變原有設施功能的情況下利用,如在養雞場、工廠或停車場上面設置太陽光電。

至於水面型太陽光電,陳俊亨表示,近來引發許多討論,主要是7月丹娜絲風災之後,民眾產生一些疑慮,就是太陽光電板破了,是否會滲出液體污染環境。另有人說清洗太陽光電板,是否跟洗車一樣要用清潔劑,會污染水庫用水呢。

陳俊亨說,他民國96年加入工研院以來,一直從事太陽能電池技術開發,太陽能電池與家庭遙控器用的三號電池不同,不是電解液電池,裡面全是固態。太陽光電板主要由玻璃、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EVA)樹脂、太陽能電池及背板組成。

他指出,太陽光電板封裝要像手機般達到防塵防水的效果,避免水氣滲到裡面造成短路,且廠商產品需在攝氏85度高溫及濕度85%的環境下,至少經過2000個小時的測試才能銷售。

陳俊亨表示,太陽光電板既不會有液體滲出,據實測結果破掉的光電板也不會造成水質污染,此外,影響太陽光電發電的主要因素是灰塵和鳥屎,水垢並不會有影響,清洗太陽光電板與洗車不同,不需使用清潔劑。

他說,國外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英國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水庫供給民眾飲用水,建置的水面型太陽光電所發出的電力則供應水處理設施使用。菲律賓、印尼、韓國及印度等也都有相關計畫,世界各國會持續推動。

陳俊亨強調,資訊不透明才會造成民眾誤解與疑慮,其實有很多科學理論與實際檢測數據可供佐證,政府應審慎管理,太陽光電產業才能夠穩健發展。

至於烏山頭水庫設水面型光電,引發民眾關注水質恐受光電板影響,環團也疾呼應建立水面型光電環評制度。環境部說明,水庫水質安全無虞;已針對水面型光電啟動環評標準修正檢討,預計今年底至明年初預告修正草案。

不僅公部門,許多企業也積極採用太陽能光電。「護國神山」台積電建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產生的電力供自家廠房使用,於2024年啟動為期3年的「既有廠區再生能源設置最大化專案」,於既有廠區的辦公棟屋頂、停車塔、地面停車場等區域設置。

台積電統計,2024年全公司太陽板裝置總發電量約727萬度,減碳3591公噸。為提升汰役的太陽光電模組回收價值,台積電晶圓18廠第4期辦公棟屋頂及第8期廠區汽機車停車棚首次採用工研院開發的「新型易拆解循環太陽光電模組」,可完整提取高純度的銀、矽晶片與玻璃板,增加資源回收效益並友善環境。

太陽能電池模組大廠中美晶表示,太陽能光電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民間社會共識與溝通仍有深化空間、案場申設行政流程較繁複、標準尚未一致、政策與作業制度的延續性與彈性仍可強化、電網調度韌性與高比例再生能源併網能力仍有挑戰。

至於案場申設方面,中美晶表示,政府應跨部門建立申設、核發流程標準化;明確案場開發、權責機關回覆時程,提升推進專案的效率,促進市場健康發展。中美晶並建議政府研議國土計畫法下設置再生能源專區,優先釋出國有地,考慮國家級持有,推動部分投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