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太陽能廠推利基產品與開發電廠 擴大出海口

台灣太陽能裝置量推進遭遇瓶頸,不過,政府政策有明確目標要達成,工研院估計,未來5年國內市場將有超過15GW需求,將是廠商的機會;不僅如此,除耕耘內需市場,業者可以同時開拓海外市場,發展利基型產品,跨足開發電廠,擴大產品出海口。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江宜晏指出,國內太陽能案場今年推進並不順利,據統計,今年前9月太陽能累計裝置量818MW,較去年同期的1288MW少了470MW,降幅達36.5%。

江宜晏說,截至9月台灣太陽能累計裝置量逾15GW,距離政府訂定的2030年太陽能裝置量31GW目標,仍有15GW的努力空間,但這是業者的機會。政府若能鼓勵多採用國產太陽能模組,或限制採用海外進口太陽能電池比重,將更有利台灣廠商產品銷售。

江宜晏分析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態勢,在上游的矽料和矽晶圓領域布局比較少,主要仰賴海外進口。中游的電池和模組方面,太陽能電池製造採用半導體技術,進入門檻較高,台灣業者相對有經驗,具有發展優勢。

太陽能模組因進入門檻低,中國大陸廠商總產量多達全球總需求量的2倍,且中國供應鏈在許多國家皆有布局,使得太陽能模組市場競爭激烈,近年產品價格屢創新低。

面對全球太陽能產業供過於求情況嚴重,中國大陸廠商低價競爭激烈,以及台灣內需市場疲弱,台灣廠商紛紛調整產能因應。江宜晏指出,中美晶宜蘭廠於今年初停工,聯合再生能源今年也展開精實計畫,將苗栗竹南的傳統PERC(背面鈍化)產線退役,更專注於主流的TOPCon(穿隧型異質接面)模組與儲能系統業務。

江宜晏預估,今年台灣太陽能電池和模組產值恐將不到新台幣388億元,較去年減少逾2成,而且在短期供過於求情況難以扭轉下,明年台灣太陽能產值恐進一步滑落至320億元以下,較今年再減少17.5%。

江宜晏認為,太陽能業者除了持續深耕內需市場,可以同時開拓日本和美國等海外市場。其中,日本氣候環境與台灣比較相近,彼此交流比較多,美國則限制中國大陸供應鏈,都比較有利台灣廠商發展。

產業界也積極尋求出海口,茂迪耕耘日本市場已有成果,6月獲得客戶訂單,訂單能見度可達明年一整年。聯合再生能源估計美國太陽能市場一年有多達30GW至40GW的商機,且有去中化政策,不排除採取收購計畫,布局美國太陽能模組製造。至於元晶,一方面主打美國太陽能電池市場,也出口日本太陽能模組產品。

江宜晏表示,具抗鹽害、抗風特性的利基型太陽能模組不僅適合台灣市場,東南亞市場也需要這類產品,廠商可以朝向這方面努力。此外,業者可以透過中下游整合,開發下游電廠,採用自家產品,擴大產品出海口。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