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突圍記2/台廠的電池意志大戰! 經營之神女兒「城市採礦」賣向全世界

[周刊王CTWANT] 台泥(1101)集團旗下的三元能源,位於高雄的超級電池廠,7月14日驚天一爆,損失上百億元,直接讓集團去年一整年的獲利歸零,台泥董事長張安平8月公開表示,「電芯產業的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意志之戰!」,儘管這次傷重,但不會放棄這產業。
這次事故也顯示新能源、新技術產業的困難。然而「台灣非常需要新能源,尤其我們要發展電動車、淨零排放、再生能源,而且還要發展AI,一定要有電。」在白色、巨大的風力發電葉片有力地旋轉下,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堅定地跟CTWANT記者說。
這裡是位於彰濱工業區、台塑新智能打造的台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2023年動工,今年正式完工且量產,是目前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也剛拿到台灣EEWH黃金級綠建築認證。
其實台塑創辦人、經營之神王永慶早在30年前已預見到石油危機,看好新能源會取代化石燃料,1996年投資美國的電池公司,想研究電動車,但受限於當時主流鎳氫電池的舊技術,直到2008年接觸到鋰鐵電池與正極材料的研發,才啟動這場電池大計。
王永慶的女兒王瑞瑜看著父親的一步一腳印,下決心要好好深耕這領域,花十幾年磨一劍,且要做的不只是電池芯,下一步是號稱「電動車聖杯」的固態電池技術,以及回收鋰電池再製的「城市採礦」。

CTWANT記者實際開箱這座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這個占地約6公頃、投資逾160億元的新工廠,預計未來5到9年,會再投入超過400億元買地擴建。從合漿、塗佈、輥分、切捲、組裝、烘烤、注液、化成,到最終模組封裝與出貨,全程高度自動化、也十分安靜,員工非常少。
要控管粉塵、毛刺、水分三大關鍵因素,生產線是無塵潔淨等級,比照半導體產線規格,在恆溫、濕度、安全、生產效率等五大領域做好品質管控。
組裝好的電池模組,可應用在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物流車等電池包,也可用於美國AI資料中心專用UPS電池系統。
王瑞瑜說,「很多國家已轉向、將主流放在磷酸鋰鐵(LFP)電池,因為鋰三元(NCM)是不安全的,擔心會爆炸。」但現在很多技術都掌握在中國大陸,「當台灣也擁有這樣的技術,就是我們的優勢。」
她說,拜訪越南、日本、韓國、印度時,很多地方都說想做磷酸鋰鐵,但進入這個產業技術、包括設廠,至少三年跑不掉,但過了三年,技術可能又要跨入下一個世代,像是半固態、固態電池,「所以這個空檔時期,我們想把台灣當成基地,其他國家有需求的話,我們可以供應。」

這個廠與明志科大綠能電池研究中心共同完成「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目標希望在2027年6月前完成量產準備。
業內人士跟CTWANT記者表示,目前液態鋰電池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只要有設備就能生產,但固態電池就完全不同,需要去重新設計流程,目前世界大廠都還沒走到良率穩定的量產路線,但「固態電池這條路是必做不可」。
因為安全、能量密度高,現在常聽到電動車撞到就爆炸起火,是因為電解液,有點像是有機溶劑酒精,所以有電、有火、有酒精,就很容易起火,固態電池的起火機率降低,就是因為它沒有這些易燃的揮發氣體。
台灣業者鎖定不同電池種類發展,但共同目標都是要擴大電池國產化,打造更完整、穩固的新能源產業鏈,而台塑的野心更大,是連電池的「後事」都想插手。
台塑新智能7月剛宣布,完成全台第1座整合前段物理破碎與後段化學萃取的鋰鐵電池回收示範線,可提煉出電池級的碳酸鋰,成了「城市採礦」,未來可有效回收台灣的各種電池,分解出珍貴的元素,可直接用於新的鋰電池製造。
一般而言,電動車鋰電池在平均使用約8至12年後電池續航力下降,三元鋰電池的正極鋁箔上有鋰、鈷、鎳、錳等材質,鋰鐵電池的正極鋁箔上則是鋰、鐵等材質。
除了因未來會有大量的汰役電池,稀貴金屬回收再利用,也是全球供應鏈韌性與資源安全關鍵戰略,鋰電池後端回收處理是當務之急,「能製造就要能回收」王瑞瑜說。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