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2024年春天,經營著一家社群媒體廣告公司的李紅星接手了一位他認為是中國電動車市場冉冉升起的新星的客戶。身為汽車產業的行銷老手,李紅星甚至借錢來支付極悅的廣告費用,指望這家電動車新創公司日後能收回成本,因為他認為這家公司具備成功所需的一切:效率、不斷增長的銷量以及雄厚的資金支持。
但事與願違。不到半年,這家汽車製造商就倒閉了,李紅星的賭博變成了一場噩夢,他背負了4000萬元人民幣的債務。這種倒閉在中國汽車產業並非個例,過去幾年,數百個品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倒閉。中國的電動車熱潮不僅催生了比亞迪這樣的全球領導企業,卻也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許多汽車製造商爭奪市場。
中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為電動車製造商提供補貼和其他支援,這項策略的一部分幫助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並刺激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成長。
隨之而來的是無情的價格戰,利潤被蠶食,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不堪負荷。這種競爭不僅限於電動車領域,還蔓延到太陽能板、電子商務和外賣等中國其他行業。同時,比亞迪、奇瑞、吉利和長安等電動車品牌紛紛走向全球,推動中國汽車出口量去年接近600萬輛,超過其他國家。然而,汽車出口的激增也引發了海外市場的擔憂,引發了歐洲、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國的關稅和限制等抵制。為了穩定深陷通貨緊縮壓力的深陷困境的經濟,北京方面正努力平息商業競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月發表的一篇共產黨雜誌文章中呼籲「嚴厲打擊企業之間混亂的惡性價格戰」。近幾個月來,北京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相關部門召集汽車業領導人,警告他們不要發動價格戰,發布了縮短行業付款週期的規定,並發布了指導意見,敦促地方政府減少補貼並消除過剩產能。
但經濟學家和產業專家懷疑,迄今為止的這些措施能否迅速解決問題,而且似乎沒有簡單的方法來消除過剩產能。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切坦·阿迪亞(Chetan Ahya)表示:這些無疑是良好的開端,而且必須這樣做。但僅僅削減產能並非完美的解決方案,如果決定停止投資,就會出現社會穩定問題。
中國的電動車熱潮源自於北京,在21世紀初,這仍屬於小眾技術的巨額押注。到了2010年代初,政府宣布電動車為戰略性產業,並提供豐厚的財政激勵措施,從而孕育一些全球頂級電動車製造商,例如比亞迪,其去年的銷量超過特斯拉。這也導致2019年前後國產汽車品牌數量達到高峰,接近500個。
鑑於競爭可能拖累經濟成長,中國加大了政策力度,宣布開展「反內捲化」運動。 「內捲化」在漢語中是一個人類學術語,用來描述過度且自相矛盾的競爭,導致國家發展停滯甚至停滯。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中國汽車業最高監管機構 工業和資訊化部 今年5月表示,將遏制汽車行業的「內捲式」競爭,稱其破壞了持續的研發投入,並損害了產品品質和性能。
今年7月,由習近平擔任主席的中國最高經濟決策機構-中央財經委員會將「治理無序低價競爭」作為政策重點。
為了減輕供應商的付款壓力,北京方面推出了規定,要求汽車製造商在60天內付款。
週五,中國收緊了電動車出口規定,要求汽車製造商從明年起獲得出口許可證才能出口海外,以遏制國內電動汽車品牌向海外市場大量投放低價、有時質量較差的汽車的做法,這些做法引發了外國政府對傾銷的擔憂。
但業內人士和專家懷疑,迄今為止宣布的措施是否足夠。例如,在付款期限方面,專家表示,現實情況是,汽車製造商仍然可以依賴期票,就像許多汽車製造商已經這樣做了一樣。
「與以前相比,我認為目前的價格戰並沒有明顯緩和,」程先生說。 “現實情況是,新推出的低價車型吸引了大量訂單……最終,汽車製造商必須專注於生存。”
9月24日,工人在中國汽車製造商蔚來汽車位於合肥的一家工廠的電動車生產線上工作。 Jade Gao/法新社/蓋蒂圖片社
評級機構標普全球中國汽車產業主管兼首席分析師袁曉玲表示,價格競爭也可能以其他形式存在,儘管政府日益嚴格的審查可能會抑制汽車製造商大幅降價。
她表示:“由於價格承受能力是贏得市場份額的關鍵,他們仍然可以進行隱形競爭,例如以較低的價格推出新車型,或在保持價格不變或提供其他優惠的情況下升級現有車型。”
晨星公司負責中國汽車產業的高級股票分析師孫文森也認為,價格競爭可能在短期內持續存在。
他表示:“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或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不僅僅是‘反內捲化’。”
目前,專家預計價格戰將持續下去,直到大多數品牌步極岳後塵,只剩下少數品牌能夠生存。
「說到價格戰,認為透過行政手段就能完全遏制是不現實的,」研究員沈先生表示。
摩根士丹利的Ahya表示,鑑於民營企業的數量遠超國營企業,解決電動車等產業的供應過剩問題將更加困難,也使得整合更加複雜。他補充道,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從根本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8月底,中國領先電動車製造商之一小鵬汽車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在一檔中文播客節目中表示,目前還沒有哪家中國汽車製造商能夠走出困境。
「我認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淘汰賽還將持續五年」他說。
“到時候可能只剩下五家了。”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