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立專欄】高關稅但部分高科技產品免稅,或是較低關稅、全面課稅,將是台美拔河的關鍵!

【王智立專欄】高關稅但部分高科技產品免稅,或是較低關稅、全面課稅,將是台美拔河的關鍵!

最近幾個月,關心台灣經濟的朋友都在討論為何台灣和美國關稅談判觸礁?美國自4月初公布了第一份對全球關稅總表,過沒幾天又延長3個月至7月,然後再延後到8月1日實施。這段期間,美國陸陸續續公布了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調整,有調升有調降也有維持不變的。但為什麼台灣遲遲到現在還沒有任何結果?我們的談判代表多次前往美國卻音訊全無,為什麼?

2024年美國是台灣三大出口市場之一。據財政部統計顯示台灣對美順差額最多的是「自動資料處理機及其附屬單元」,高達508.3億美元,接著對美順差前5名者分別為:電腦之零附件67.1億美元、交換器及路由器36.8億美元、積體電路28.8億美元、機動車輛之零附件22.3億美元、鋼鐵製螺及螺栓19億美元。

美方對台課以高關稅,主因是2024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649億美元,其中出口1113億,進口464億。

而今年上半年,川普總統利用高關稅來和對美有貿易順差的這些國家做談判,並經常指控他們過去佔盡美國的便宜。而台灣對美順差去年已排名全球第六(歐盟不算),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更加旺盛,可以預判今年對美順差將比去年高出不少。現今美國正揮舞著關稅大旗,台灣竟然仍繼續「肆無忌憚」地大賺美元,這是吃了什麼熊心豹子膽?也難怪今年四月美國宣布關稅時,台灣是高於鄰國日、韓的32%。對於台灣這個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同時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已超過台灣總出口的¼),這樣的高關稅已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國人企盼的是過去這幾個月台美的談判能夠將關稅從32%降到15%(目前地板價是對英國課的10%,而日韓為25%)。

然而,最終對台關稅的高低真的就代表好壞(壞好)嗎?筆者認為並不盡然!

選項一:高關稅、部分免稅

如果美國最終對台採取高關稅(如維持32%),但對AI與電子資訊半導體的進口產品給予免稅,另附加條件為台廠需積極在美國佈局其生產線(3-5年內),比如台積電早已展開其在亞利桑那州的建廠或AI伺服器大廠紛紛選擇在德州佈局等。這個方案其實是對美國最有利,短期之內這些資訊AI相關產品是美國剛需,附加高額的關稅後,這些成本將百分之百轉嫁給美國客戶/使用者,因為相關產品的不可取代性。高關稅反而降低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並減緩其海外市場佈局的速度,得不償失!

這個選項對美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要求台灣對等針對特定產業(比如汽車)也給予美國產品免稅,如此一來將提升美國產品在台灣的競爭力和市佔率,進一步降低對台貿易逆差。

然而高關稅但部分免稅的這個選項,卻是台灣政府不可承受之重。主要是將揹負對美談判不利的罪名(特別是在這個特殊的大罷免季節裡),政府也無法處理其他被加高關稅產業的生存發展和大量失業問題。而對這些未得到免稅待遇的產業而言,關稅越低越有機會渡過難關並尋求獲利的空間。

選項二:較低關稅、全面課稅

第二個選項是全面課徵關稅,越低越好(15%或至少能比日本韓國的25 %低),但對於高科技產業沒有豁免。這樣的安排其實是對台灣政府最有利的模式,證明政府派出去談判的團隊,有本事可以拿到比其他國家更低的稅率。

可是就如同先前的討論,所課的科技產品關稅,將會直接轉嫁給美國本地的用戶/公司,導至對美國高科技與AI產業不利。相信美國科技公司正積極和美國政府遊說,因為課台灣關稅反將傷害到美國自身的經濟和領導力。

一視同仁去課台灣資訊相關產品關稅還有可能延遲台灣廠商全面加速佈局美國的生產線,因為在台灣生產的成本優勢還是遠高於在美國製造。

上述台美關稅的兩個選項並非是最終的答案,還需考慮其他的條件,比如匯率、軍購、美債、未來的貿易順差消長、A I與金融科技的發展與變化、台美人才的遷徙、地緣政治、兩岸關係等,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