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耕技術講習會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耕技術講習會

【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花蓮地區今年因受樺加沙颱風造成受馬太鞍堰塞湖溢流事件影響,多處農田遭受大量泥砂與漂流物淤積,使農民耕地受損嚴重,農耕作業被迫中斷,部分田區後續不易恢復耕作。為協助農民面對災後土地復原的急迫需求,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11月25日舉辦「農田復耕土壤改良技術講習會-第一場次」,向受災農友說明復耕技術與後續作業規劃,現場參與的單位包括農糧署東區分署、農水署光復工作站、花蓮縣政府、光復鄉公所與光豐地區農會,民意代表則有楊華美議員和蔡依靜、林則葹議員服務處人員至現場關心第一線農民需求,大家都希望共同努力協助農地儘速恢復生產能力,減輕農民生計衝擊。

本次講習會中詳細解說災後田區調查結果與復耕措施,在受災中、輕度的田區,建議清視淤土深度先以圓盤犁翻犂,或直接施用有機質肥料,或需透過種植一期豆科綠肥作物養地,加速地力回復。現場回答農民對耕作恢復時程、肥培管理與後續作物選擇等疑問,現場亦發放問卷調查農友田區受損概況、後續復耕面臨瓶頸與本場可協助之處。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耕技術講習會
▲受災田區實際了解。

本次災害所帶淤積的砂土,經檢測後無重金屬汙染疑慮,農民可放心進行後續種植作業,惟土壤有機質不足、土壤分層、地力缺乏等問題仍不利後續復耕作業。為確保復耕策略符合不同受災程度農地需求,本場與三位受災狀況程度不同農友合作,規劃四種不同樣態的示範田區,並執行不同策略恢復作業。示範區將分別以蘿蔔、玉米、大豆、甘藷與樹豆等作為後續作物選擇,搭配深耕、施用有機質肥料、種植綠肥等管理措施提升地力,評估不同處理對土壤恢復速度與作物生長表現的影響,期望透過示範試驗,提供可行田間管理模式,逐步恢復農地健康。

本次受損農田復耕之路漫長且辛苦,包括整地翻耕、養分補充與作物選擇等多面向工作,農民短期內面臨減產甚至停產壓力,復耕時程攸關農民年間收益與生計穩定。因此,本場將持續提供技術輔導,陪伴農友從田區檢測、農機整地指導、栽培管理到後續病蟲害監測,配合農友需求提供協助,確保土地恢復過程順利推進,作為堅實後盾。透過本次講習會與示範試驗的推動,期望能與農民攜手,共同恢復災區農業生產穩定性,讓受損農地早日恢復生機。(照片記者劉瑞娜翻攝)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耕技術講習會
▲復耕田區的實際解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