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關稅來襲!台灣降進口關稅能解危機?

一時之間,輿論普遍認為,只要取消汽車與保健食品的關稅,我國即可取得與美國談判的立足點。(示意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3日宣布對全球課徵對等關稅,其中對台灣課徵32%關稅,超過原本預期。即便台灣進口平均的關稅僅6.5%,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計算公式也不全然是以關稅對等為考量,但國內仍有部分人士建議,應該著手在這個時機點降低台灣過往的保護關稅,表達我方願意釋出善意。
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直言,台灣進口車和保健食品關稅太高,就是元兇之一,不能為了保護扶不起的阿斗,和高達1700億的保健食品市場,就犧牲國人的權益,甚至導致美國對台課徵32%的對等關稅。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也倡議,台灣應該全面檢討對美國課的關稅,尤其是汽車這塊,進口稅率是17.5%,但還有貨物稅25%至30%,不只是惹怒川普,更是讓台灣消費者成為最大受害者。
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也在臉書表示,台灣用不合理的高關稅保護國產車裕隆長達60年,換來的是什麼?
一時之間,輿論普遍認為,只要取消汽車與保健食品的關稅,我國即可取得與美國談判的立足點。
美國對等關稅公式近乎離奇 單降進口關稅難彌平
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所公布對等關稅公式,看似複雜,包含非關稅壁壘,包括政策限制、特定商品進口限額等;但據《紐約時報》(NY Times)等多家媒體指出,就是「美國與對方的貿易逆差除以對方向美國的出口總額,然後再除以2」,所得出來。
台灣會得出32%的數字,因為2024年大量出售高階製程、伺服器等產品到美國,以2024年台美貿易資料,美國貿易逆差為739億美元,美國從台灣進口額1163億美元,兩者相差64%,再除以2。
換言之,這項計算與台灣針對個別產品進口關稅,並無直接關聯性。

事實上,據台灣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所公布的《2024 台灣白皮書》,裡面對於進口關稅的指教僅有針對綠能關鍵零組件的進口關稅可以調低,以便快速布局綠電,以及認為台美應該要簽訂雙邊貿易協定(BTA)以便貿易雙方更順暢,但並無抗議台灣有不合理的進口關稅。
同理,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本月初所發布的年度貿易壁壘報告,提到台灣平均關稅為6.5%,低於世界貿易組織(WTO)平均約束關稅率(Bound tariff rate)為6.8%。
但USTR也點名台灣針對米、花生、香蕉等農產品仍舊實施關稅配額制度( TRQ);台灣也對紅豆、柚子及乾燥金針花等三個農產品類別實施特殊保障措施(SSG)。
但讓USTR在意的,其實是「非關稅貿易壁壘」。如以食品安全為由,針對基改農產品規範不具有科學根據、要求萊克多巴胺豬肉獨立標示,以及禁止進口牛絞肉等;以及台灣政府要求美國汽車必須符合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標準,進口數量就受到限制。
據美國商會白皮書、美國貿易代表署貿易壁壘報告,均為看到美國點名台灣關稅並不合理之處。
台灣高關稅商品 農業保護占多數
即使台灣未被明確指責關稅過高,但部分商品的進口稅率確實偏高
據財政部海關稅則資料,台灣保護性進口關稅往往聚焦在農產品,如「其他鹿茸」500%;「粗製、精製花生油」338%;「鮮或乾柚」184%「鮮鳳梨」173%;「鮮香蕉」100%「冷凍烏鯧」50%;「牛肉骨」35%,目的是為了保護台灣本身的農產品及農業。
而在工業產品,如「其他烈酒及其他含有酒精成分之飲料」40%;「罐槽貨車」30%;「其他特種車輛底盤」30%;「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30%;「半拖車用之道路曳引車」25%;「轎式小客車」17.5%,等同樣也是會保護我國製造業。
假如上述關稅歸零,國外產品將更容易進入我國市場,消費者也能以更低價格購買進口商品,表面看來何樂而不為?
但這伴隨著對於我國農業、工業衝擊,稍有不慎將會造成我國產業滅頂之災。

汽車、保健食品成眾矢之的 政府:不該說降就降
若要清楚一項產品對於台灣產業衝擊,不僅單單是看關稅稅率,還須看進口量、金額及國內產業規模。
以汽車產業為例,台灣為了保護國內汽車工業,曾經設置進口車配額管制,並課徵30%汽車關稅,隨著1994年逐步鬆綁進口車配額,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進口車關稅也調降至現行的17.5%。
若國人要買進口車,需要繳納進口車關稅、貨物稅、奢侈稅等。簡單試算,100萬元的進口車約變貴到154萬元,原本價格再加上近6成。
但即便如此,貿然調降汽車關稅也代表數以萬計的人生計受影響。產業署曾經評估,國內現有6家整車廠、2700家車輛零組件廠,每年合計產值高達4400億元,就業人數多達10萬人。若貿然降關稅,意味台灣將導致國內整車業消亡、出現大量失業,也讓台灣未來難以建立電動車品牌,因此不會想主動調降進口車關稅。
至於保健食品方面,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後,從50%降至30%。近年平均產值約447億元,但實際影響不僅如此。經濟部在去年6月報告指出,保健食品產品多元,包含直接隸屬的保健食品產業,以及食品業與生醫業,合計影響約近8000億元,單方面調降將會影響產值,以及就業人口。
此外,30%關稅促使許多國際藥廠以委託代工方式在台灣落地,進一步提升我國生醫技術,如果取消關稅,將會讓國外廠商缺乏誘因在台灣落地;此外,由我國生產的保健食品可以確保符合我國法規,國外進口產品則需要多方驗證。
近期財經部會也鬆動,財政部長莊翠雲27日透露「未來方向是調降」,部分產品將以分年、分階段逐步調降;經濟部政次江文若也表示,確定朝調降方向邁進。但具體甚麼時間開始降、分幾年降,又降到什麼程度,仍舊是未知數。
降關稅是雙面刃 利弊得失須謹慎評估
總結,川普政府32%對等關稅來得又急又快,國內許多人均膝跳反應認為,只要降關稅只要自主把關稅降下來,就可以積極與美國對等談判,但現階段仍看不出對等關稅與我國進口關稅是否有關連性。
反過來說,台灣要融入國際貿易系統,如加入CPTPP、與他國進行貿易談判,本該來就不該永久保護國內產業,而是逐步減少對我國產業的保護性關稅,降關稅是我國重要談判工具,選擇自主揮刀,反而削弱我國於談判桌上的籌碼,在談判上吃虧。
關稅該怎麼調降是學問,並非靠直覺喊價,因為降關稅是雙面刃,調降可以帶來更多元、便宜的進口商品,但也會影響數以萬計,兩者利弊必須放在天平上衡量才能做出決定。
經濟部在去年6月報告指出,保健食品產品多元,包含直接隸屬的保健食品產業,以及食品業與生醫業,合計影響約近8000億元,單方面調降將會影響產值,以及就業人口。(示意圖/記者鍾怡婷攝)
相關新聞
台灣遭課徵32%關稅 中經院長連賢明:談判千萬避免與美國對抗
美國關稅轟炸全球 分析師:「 E、T、F」可成為防禦投資三兄弟
川普關稅政策添亂回歸基本面 專家:電子類股仍具支撐力道
- 記者:nownews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