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首富梅迪奇家族如何改寫世界金融史?
曾是非主流金融產品的存款

今日,銀行能夠運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關鍵在於賺取由存款利率與放款利率差而來的收益,即所謂的存放款利差。例如,假設銀行按年利率5%,支付客戶的存款利息,然後將該客戶的存款以10%的年利率放款給另一位客戶,從而由兩者的利差(5%)中獲利。隨著銀行持有的存款增加,銀行能貸出的資金也相應增加,銀行透過存放款利差所獲取的收益也會增加。
現代的銀行不僅提供貸款與存款等傳統金融服務,還涉足基金、保險、信託等多種金融活動,不過銀行的大部分收益仍然來自存放款利差,存款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也是為何存款被視為銀行業務的基礎,然而,在歷史上,存款卻不像貸款、換匯和匯票那樣受到廣泛關注。
存款本質在早期更傾向於安全保管資產(safe-keeping),而非儲蓄(saving)。人們會將貨幣或貴金屬等重要資產存放在神廟中,需要時再取回。在銀行的資產保管功能普及之前,這種作法被視為保護資產最安全的辦法,而存放財產或貴重物品的顧客需要支付保管費,而不是獲得利息。
像現代一樣的存款服務──銀行支付客戶的存款利息這件事,又是如何形成,何時開始的呢?
資產保管 vs 儲蓄
儲蓄是客戶與銀行的一種金融協議。客戶將錢存入銀行,銀行承諾會按要求返還這些資金,並支付一定的利息。客戶可以隨時領取存款(活期存款),也可以在約定的存款期限結束後才能領取(定期存款、儲蓄)。透過儲蓄交易,客戶享有兩種好處:確保資產安全與資產增值(或投資)。
透過存款服務,客戶的資產得到銀行的保護,畢竟將大筆資金存放在家裡衣櫃裡,任誰都會寢食不安,而銀行有堅不可催的保險櫃和雙重甚至三重安全措施,能有效防止外部侵入。這也是世界大戰爆發時,許多歐洲富豪選擇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瑞士銀行的原因。因為瑞士銀行嚴格的客戶隱私保護措施,在動盪的時代為他們的資產提供最佳保護。
存款不但能保管資產,還能有機會實現資產增值。因為銀行會向客戶的存款支付一定的利息。在資本市場成長緩慢的國家,這一現象更為明顯。以韓國為例,雖然韓國目前的存款利率僅為2%至3%左右,但在一九八〇年代之前,利率曾高達20%以上。在這種背景下,儲蓄被視為一種最安全和最有利可圖的資產增值手段。
如前所述,早期儲蓄交易更注重的是保管資產,而不是資產增值。但大約從十三世紀左右,從中世紀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一直延續的存款業務開始出現變化。當時義大利銀行家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存款交易方式,即對儲蓄支付利息。然而,這種作法和現代銀行以儲蓄進行放款,創造新收益的方法大相逕庭,它近似以滿足王室或國家需求的權宜之計。
佩魯齊家族是十三到十四世紀最大的金融家族之一,就連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也是他們的客戶。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王愛德華三世依靠這些金融家族籌集所需的戰爭資金。但隨著戰爭持續的時間變長,資金需求不斷攀升,愛德華三世的貸款需求也日益增加。面對如愛德華三世這樣的權力者,哪怕他的要求再無理取鬧,銀行家也無法拒絕。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銀行家採取的策略之一就是利用客戶的儲蓄,用支付利息吸引客戶存款,將籌集到的錢再挪去滿足愛德華三世的資金需求。
這與十五世紀由佛羅倫斯政府成立的「嫁妝之山」(Monte delle doti)婚姻基金類似。當時,義大利新娘的嫁妝金額被視為社會地位與階級的標誌。許多父親為此提早將資金投入這種基金,並享有高達約10%的年利率。這種基金制度不僅幫助了義大利的父親們,在基金成立初期也幫上了佛羅倫斯政府。當時的佛羅倫斯正與米蘭交戰,透過這筆資金補充了戰爭資金所需。
除了傳統的儲蓄,還有公益性質的儲蓄,其目的為保護未成年人和寡婦等弱勢族群。在熱那亞或佛羅倫斯等地,法律規定監護人不得直接保管未成年人的資產,必須存放於銀行,銀行提供的年利率則不得低於5%。這種規定同樣適用於寡婦的儲蓄。
在中世紀的義大利,提供固定利率的儲蓄交易很常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類似於投資的儲蓄方式,稱為「全權委託存款」(discretionary deposit)。這種存款方式代表銀行可以自主分配儲蓄所產生的利潤。在那個缺乏其他投資選項的時期,全權委託存款得到了富豪的青睞。從梅迪奇家族與羅馬教廷之間的金融祕密往來,足以窺見這種存款方式在當時的高人氣。
因銀行業務而蓬勃發展的梅迪奇家族
在十四世紀左右,梅迪奇家族只是以佛羅倫斯為中心,經營金融業務的眾多家族之一,在羅馬和威尼斯都設有分支機構,處理貨幣兌換和匯票等業務。然而,一切在一三八五年,喬凡尼.迪比奇.德.梅迪奇(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接手後改變。當時,喬凡尼接手教廷的貨幣兌換業務。由於當時教廷正在向歐洲各地徵稅,貨幣兌換需求龐大,喬凡尼透過與教廷的交易建立信任,於一三九五年正式接管羅馬分支機構。兩年後,即一三九七年,他將根據地遷回佛羅倫斯,並創立梅迪奇銀行。
有了教廷的背書,梅迪奇銀行迅速發展,喬凡尼不但負責貨幣兌換業務,還成為教廷資金募集的主要負責人,需要貸款的王室和貴族也成為梅迪奇銀行的客戶。一四二九年,喬凡尼去世後,長子科西莫.德.梅迪奇(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接手家族事業並擴展到歐洲各地,在威尼斯、日內瓦、比薩、倫敦、亞維農等地成立分行,家族的財富和名望更上一層樓。羅倫佐德.梅迪奇(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繼承祖父科西莫之風,維持了家族的顯赫地位,透過贊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促成了那一時期文化藝術的繁榮。此後,梅迪奇家族出了許多教皇、公爵與王妃,都是金融、政治與文化等各領域的佼佼者。儘管如此,在家族成立初期,為避免鄰國交戰時,或是封建勢力與新興商人勢力之間發生衝突時被捲入其中,梅迪奇家族成員行事謹慎,避免直接參與政治,不過他們會利用與高階神職人員和當權者的密切互動,巧妙地擴大社會影響力,他們採用的手段就是全權委託存款。
在那個時期,包括教宗在內的其他高階神職人員腰纏萬貫,但出於基督教強調的清貧與犧牲等美德,他們無法公然炫耀自己的財富。在那時,教會法將非勞動收入視為犯罪,把錢存在銀行並期望獲得利息是被嚴格禁止的。這一禁令同樣適用於王室與貴族。正因如此,這些神職人員和高位掌權者,急需一個能祕密且安全地替他們財富增值的人。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人選莫過於梅迪奇家族。由於梅迪奇家族對客戶的身分和資產保密,人們能放心地將資產委託給他們,並且他們對寄存的金錢支付的報酬也非常慷慨。不過,這種報酬的名目並非利息,而是以禮物的名義。禮物做為一種謝意的表現,目的是巧妙地鑽教會法漏洞。支付報酬的方式也與普通的存款不同,不是事先定好的利率,而是根據銀行的盈利情況以8%至12%的變動利率,給予報酬。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與其說是存款,更近似一種投資產品,其報酬數額多寡受資金運用效果影響。
梅迪奇家族透過全權委託存款擴大規模,加上匯兌、匯票、貸款等多種業務分散了風險,使他們包攬了現代銀行大部分的業務。梅迪奇家族創立的銀行業務模式,也在宗教改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十七世紀後荷蘭、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地出現的眾多銀行,也是受其啟發的結果。雖然梅迪奇銀行已不復存在,但它所留下的豐富遺產,仍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現代銀行業的面貌,留在我們身邊。
本文取自《世界金融解密:從泡沫到避險,29個有關錢的故事》,作者:金鍾昇,日月文化出版。
- 記者:X Media
- 更多財經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