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男感冒竟猝死 過敏性休克釀禍「這藥物最危險」

39歲男感冒竟猝死 過敏性休克釀禍「這藥物最危險」
不少台灣民眾感冒習慣吃抗生素,認為藥效比較強,但濫用的話過敏風險相當高。(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周刊王CTWANT] 一名39歲男感冒服用抗生素,沒想到吃完後全身冒紅疹,原來是該男子對抗生素有過敏反應,最後引發急性休克送醫不治。根據林口長庚醫院2018年的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過敏性休克案例,其中高達8成是藥物過敏性休克,目前台灣健保資料庫裡登錄藥物過敏的最大主因藥物,歸屬於不明藥物類,其次則是抗生素及消炎止痛類藥物。

「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速度極快,常會引起一連串的異常生理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起疹、嘔吐、頭暈、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血壓急速下降等。這些症狀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內發生,且過敏情形可延續到數小時之久,如果沒有經過適當及立即的醫療照顧,會有致命的危險。

相較於食物過敏,台灣藥物過敏性休克發生率較高,對醫師是一大隱憂,因為臨床上醫師常常會遇到病人吃藥打針過敏的情形,但國人用藥習慣常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藥物,其中也包含一些複方藥或來源不明的藥物,因此大多數的藥物過敏往往很難找到過敏原。

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曾受訪表示,過敏症狀往往會隨過敏次數加劇,同一種藥第一次吃可能只是皮膚癢,患者通常都不以為意,但第二次可能就會引起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加上市售感冒藥經常是複方成分,小小一顆卻含有多種藥物,多數民眾一旦過敏也搞不清楚是對哪個成分過敏。

民眾在吃藥前最好記下藥物成分,若誘發過敏也能記下藥物成分,可避免藥物過敏再次發生;若是曾有嚴重藥物過敏史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要接受手術麻醉時應告知手術醫師及麻醉醫師,先進行藥物篩檢,遠離過敏風險。

一般民眾如果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驗,可以到有藥物過敏檢查合格的醫院檢測,找出自己的過敏原。特別是有藥物過敏史、需要接受手術、麻醉、特殊藥物治療的病人,可以將自己可能過敏的藥物拿給醫院檢驗,確認自己的過敏原,讓自己遠離過敏性休克的風險。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陳南松局長提醒,藥物過敏只需及少量接觸,便會引發病,其範圍包含內服及外用藥品,例如西藥內服錠劑膠囊、消炎藥膏、眼藥水、麻醉藥物、吸入性藥物及藥水。另外像中藥的煎劑、丸、粉製劑及外敷藥布等,都有可能出現藥品過敏,而藥物過敏的6大前兆如下,一,皮膚出現紅「疹」;二,口腔出現潰「破」;三,喉嚨感到疼「痛」;四,眼睛變「紅」腫;五,嘴唇「腫」脹;六,身體出現發「燒」。

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就要立刻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接觸之藥物種類、使用及發作時間,以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

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

【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