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氣候危機!美國研究揭「食用肉碳地圖」 牛雞豬年排放量等同全美住宅用燃料

吃出氣候危機!美國研究揭「食用肉碳地圖」 牛雞豬年排放量等同全美住宅用燃料
美國飼養牛雞豬的年碳排放量等同全美住宅用燃料。(示意圖/pixabay)

[周刊王CTWANT] 美國學者以高解析度供應鏈模型,首次將美國本土3,531座城市的肉類消費與畜牧生產地理緊密對接,計算出所謂的碳「蹄」跡,單是牛、雞、豬三類肉品,就對應329 MtCO2e的年度排放,與全美住家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幾乎相當。研究曝光,各城人均蹄跡差距可達3倍(500至1,731kgCO2e/人),關鍵並不在於吃多少,而是「吃來自哪裡」,不同生產地與作法的碳強度差異,解釋了城市間的巨幅落差。模型進一步模擬多種減量路徑,顯示透過減少食物損失與飲食替代(少牛多禽),城市層面的與食物相關排放可望減半。

根據《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報導,團隊結合供應鏈模型與空間碳盤查,量化城市肉類消費對鄉村社群與環境的「跨邊界影響」。

研究以食物系統供應鏈永續性模型(Food system 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FoodS3)重建美國3,143個郡的飼料、畜禽生產與初級加工,並將流向對接至3,531座城市的實際消費,從「搖籃到加工廠門」逐段加總排放,再回算出每城牛、雞、豬三類肉品的隱含溫室氣體。

結果顯示,美國每年城市肉類消費量為11.1Mt(雞4.6Mt、牛3.7Mt、豬2.7Mt),僅紐約市(New York City)、洛杉磯(Los Angeles)與芝加哥(Chicago)三城就合計3.2Mt。所有城市合計329 MtCO2e的碳蹄跡,甚至高於英國305 MtCO2e與義大利313 MtCO2e的領土範圍排放。

研究者發現,以支出基礎法估算城市食物排放,容易被全國平均值稀釋地理差異,而在本次模型中,即使人均肉量相近(年均78.6±1.87kg/人),城市人均蹄跡仍可拉開到3倍。

人均消費與人均蹄跡幾乎不相關(r=-0.04,P=0.01),真正驅動差異的是生產端碳強度(r=0.99,P<2×10⁻¹⁶)。拆解構成後,牛肉長期占總蹄跡的73±7%,豬與雞次之,但比例在不同城市變化很大,部分城市雞的貢獻甚至超過豬。

分階段觀察,牛肉排放平均有63±14%來自放牧,豬則在飼料種植(μ=52±10%)與養豬(μ=46±11%)之間分攤,雞的多數排放源於飼料(μ=70±5%)。

飼料端的土地利用變更、氮肥使用與N₂O排放、灌溉與耕作方式,使雞與豬對飼料排放的敏感度更高;豬的糞肥管理系統(如未覆蓋的lagoon或甲烷回收)也顯著左右強度。

牛肉方面,若來源以淘汰乳牛或肉牛為主、且飼料強度較低,城市蹄跡往往更小;反之,若來自開放式糞池、飼料碳強度高的育肥場,蹄跡會特別高。

所謂「肉域」(meatshed)描繪了城市與其腹地的連結,紐約、洛杉磯、亞特蘭大等都會的牛肉供應鏈,可能跨越數百郡、數千公里。

以洛杉磯為例,模型預測其牛肉來自10個具加工設施的郡,背後再串接469個養牛郡與828個飼料生產郡;紐約與亞特蘭大呈現相似的高度分散。距離結構方面,美國前20大城市的牛肉供應鏈平均距離為加工至城市920±630km、飼養場至加工420±150km、作物農至飼養者430±230km,雞與豬雖有類似模式,但因產業垂直整合程度較高,養殖到加工、作物到養殖的距離通常更短。

在政策模擬中,四種情境展現可觀潛力:若零售與家庭將可食肉浪費減半,蹄跡可降約16%;若以禽肉替代50%牛肉,或將50%牛肉均分改為豬與雞,減量可達28至33%;若再加上每週一天不吃肉,合計降幅上看51%。就整體而言,僅「以雞替代牛+減半食物浪費」的組合,即可讓全美城市蹄跡自基準削減123至142 MtCO2e(37至43%)。

研究同時把與家庭能源使用相比的相對規模做了定位:碳蹄跡占城市住家能源排放的43%;對約6,000萬身處高蹄跡城市的居民來說,這個比例甚至超過一半。在電網低碳且氣候溫和的城市(如聖地牙哥與洛杉磯)占比最高;寒冷地區(如波士頓與芝加哥)較低。

研究最後指出,城市要落實減量,生產與消費兩端必須同步轉動。從以雞替代牛、減少浪費,到公共採購與學校菜單導入更永續的飲食選項,再到林牧結合等供給端策略,皆可成為快速、成本低、跨邊界有效的減碳槓桿;而高解析度的肉域地圖,為決策者將有限資源對準「排放熱點」提供了新的座標。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