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台灣電子製造業需從「效率至上」轉為「韌性為先」

生產、財務、數據與IT架構、關鍵人才四大企業供應鏈轉型提升預測力與韌性
台北 2025年6月19日 /美通社/ -- 根據 IBM 今(2025)年二月至四月進行的年度CEO調查結果顯示,全球CEO認為目前最棘手的兩道經營難題是「供應鏈績效」與「關鍵人才招募與留任」,分別從去年的第九、第十名,上升至今年的第一、二名,取代了近兩年的榜首「商業模式創新」與「環境永續」議題。近四成的受訪CEO也表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是提升企業預測前景的準確性,超越了近兩年居於第一位的產品/服務創新及生產力/獲利能力;「預測力」成為新一代的企業競爭力。

供應鏈韌性成CEO最大挑戰;IBM 建議從生產、金流、數據與IT架構、關鍵人才等4個領域與5個行動提升供應鏈韌性
在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斷升高之際,台灣IBM 諮詢總經理林翰建議企業應積極善用自有數據,與發展逐漸成熟的創新科技如傳統AI與生成式AI、數位雙生、IoT、自動化技術等,保持企業轉型與創新動能;因為這些創新技術已經自證能夠幫助企業加速獲得更高的效率和生產力。同時市場紀錄也證明,在市場動盪與既有商業模式不斷被顛覆之時,仍繼續保持創新動能的企業,將更有能力抓住商機,勝出的機率大增。
台灣的電子製造業有其特殊產業特性,例如產品的生命週期短、資金投入研發工作的比例高、供應鏈全球化程度深且複雜、高度依賴關鍵技術與原材料等。台灣IBM 諮詢顧問協理王喬指出,面對全球貿易關稅爭論與金融市場波動,與地緣政治深藏的不確定性,台灣的電子製造業普遍正經歷以下挑戰:在生產層面,需要降低新建廠的成本,增加流程效率。在客戶需求層面,業者面臨變動頻率升高、瞬息萬變的客戶需求。在供應商管理層面,部分供應商因受限於資金壓力、產能調度能力不足、數位整合程度低落等原因,難以迅速配合需求變動或突發狀況,導致無法即時調整交期、品項、出貨方式、配合生產基地的遷移等。在IT 架構層面,為求快速投產,IT 系統不得不以「應急導向」方式建置,缺乏整體規劃,無法顧及彈性設計,造成資訊孤島、流程僵化、擴充困難。在關鍵人才層面,企業需要兼具協調產銷、工廠營運、應用新科技能力的跨域人才。
王喬對台灣電子製造業者提出五項建議:
查閱完整研究報告請造訪https://www.ibm.com/thought-leadership/institute-business-value/en-us/c-suite-study/ceo
研究方法– IBM 全球CEO調查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與牛津經濟研究院共同在2025年2月至4月間,對來自33 個國家和24個產業的2,000位執行長進行了訪問,其中包括40家台灣企業。訪談問題主要包括組織績效、策略重點和企業創新時的挑戰。本調查也探討執行長所屬企業如何管理變革、採用AI技術、制訂決策、領導方式、人才策略、企業文化轉型、協作模式與監管符規等議題。
關於 IBM
IBM 是全球領先的混合雲、人工智慧及企業服務提供者,服務遍及全球175 多個國家。IBM 協助企業從資料中獲得商業洞察、簡化流程、降低成本並增強競爭力。來自金融服務、電信和醫療等關鍵領域的機構,採用IBM 混合雲平台及Red Hat OpenShift 進行數位轉型。IBM 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和產業導向的雲端解決方案及企業服務領域持續創新,為客戶提供開放且靈活的選擇。公司秉持誠信、透明治理、社會責任、多元包容的企業文化,奠定了IBM 的業務基石。
台灣IBM 公司新聞室:https://taiwan.newsroom.ibm.com/
新聞聯絡
IBM 公司公關部 Kate Liu kateliu@cn.ibm.com
- 記者:美通社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