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中國車市不能類比台灣車業
從事車業半世紀,早年還無知,也不會評比,到了1980年代因為要行銷企劃、品牌營造,就須涉獵全球主要大國資訊,進行全球性理解,主要在理解各國市場的差異以及台灣內部的差異化。
車價各國差異大
常常聽到一句話是「台灣汽車貴得離譜」,最新的例子是說特斯拉新版Model 3在台灣賣169萬新台幣,中國只要105萬,BMW Z4台灣賣372萬,中國才212萬,一個貴了0.6倍,一個高出0.75倍,價差令人咋舌。才一水之隔卻成深不見底的價格鴻溝,讓消費者吃悶虧。殊不知,隔一個太平洋的美國,難不成就該更便宜還是更貴?
特斯拉新版Model 3在中國生產,售價僅台灣60%。(網路截圖)
為這價差抱不平主要是因為台灣對中國整車進口的關卡,且只允許以CKD(完全散裝件)進口組裝,事實上這個模式是所有台灣本地生產車輛都一個標準,非針對中國獨有的關卡。眾所周知,台灣汽車市場規模雖然不夠大,在全世界也曾經列入前15大,至今還是前30大。基本前提跟瑞典Volvo與SAAB當年設廠造車一樣,本地市場不大所以一定要外銷,因此它們直接以全球主要對手比較,產製足以匹敵的車種,台灣不然,原因卻複雜。
車業政策失算了
台灣車企目前僅有豐田和泰與福特六和屬於合資,本田是純外資,裕隆與台塑則是純內資,先天問題在於豐田、本田與福特都沒有把台灣基地當作全球戰略布局的一個根據地,既不會當作研發基地,也不會作為區域戰略中心,政府政策也難有誘因讓車廠建立足夠規模的生產基地,整個衛星中心供應鏈更在中國開放後完全瓦解,目前只剩鴻海與納智捷持續拼湊的電動車產業。
豐田以氫能良心環保車為目標的產品,在商業考量布局受到限制。(網路截圖)
至於對中國車企防堵的主因,被認為是政治性操作,事實上中國車企內捲的複雜性,遠超過一般人的認知,為比亞迪護航者宣稱對方將台灣列為2030年海外銷售重點市場,這是笑話,以台灣區區市場規模,比亞迪豈會以高規格作為重點?且比亞迪車輛內建程式碼遠端控制的秘密,人盡皆知,被稱為定時炸彈也不是笑話。
對美國汽車開綠燈
論者更批評台灣對美國汽車大開綠燈,人盡皆知,台美對等關稅磋商根本是國安規格,取消美國製造車輛進口限制,完全基於台美雙方的戰略需要,這種選擇性開放,當然是國安等級與所謂地緣政治毫無關係,即使有,是否更應該完全開放日韓車輛,繼續封殺具有威脅台灣國安的中國車輛?而非論者所稱低價中國電車。何況美國製造車輛入台,受惠的卻是在美製造的日韓車系,綠燈非僅對美國。
台灣積極發展的鴻海 Model B也會以納智捷產品上市。(網路截圖)
中國在近十年來的拷貝抄襲技術升級後,產出的品牌與車種已超過全世界現有規模,論者以為在替台灣消費者爭福利,聲稱網紅與車評人的中國參訪後感嘆台灣車價之高、選擇之少,卻不知中國每年2500萬輛的銷售規模源自其人口紅利與國家補貼,妄言替中國宣傳,何不看看新加坡汽車售價幾何?表面上說是台灣消費者無法享受價格紅利,卻不知中國本土4S店一年倒閉4000家的現實,讓人憂心所謂車評家的無知。
台灣納智捷n7純電車銷售成績不錯。(網路截圖)
- 記者:台灣醒報邱文福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