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打造國內首條紅茶AI生產線 成本降量增75%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建置國內首條紅茶AI(人工智慧)生產線,精準控制各項製程,減少人工操作造成誤差,降低成本穩定品質,產能也提升75%,提升紅茶市場競爭力。
茶改場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傳統紅茶產業具高品質,但製作過程需大量人力及經驗,產能一直無法有效提升。茶改場在112年度「農村再生基金計畫」支持下,推動建置台灣紅茶一貫化製程的機械智動化生產線,並進行系統化的AI智能升級。
針對台灣紅茶生產線智能升級,茶改場表示,已成功完成這套紅茶一貫化製程的建置,由自動輸送帶串聯傳統紅茶製程中萎凋、揉捻、解塊、發酵、乾燥等流程。
茶改場指出,重點技術在於以製程時間作為智動化控制參數,並導入AI智能監控技術,包含CCD(電荷耦合元件)鏡頭檢測設備、茶菁色澤數據監控裝置、溫濕度感應器及重量感應器,可以更精準地控制各項製程,減少人工操作造成的誤差,並提升紅茶的品質與穩定性。
另外,AI智能監控系統還可以將紅茶製程數據自動存檔並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茶廠管理者隨時掌握生產進度與茶菁狀況,確保每批紅茶的質量。
茶改場表示,這套生產線大幅降低以往製茶對熟練工人的依賴,比一般製茶所需人力可從原本的4人減少至僅需2人,比照同樣容量的揉捻機生產作業量,可以由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增加75%)。
國際紅茶市場,茶改場指出,需求日增且消費者對茶品品質要求提高,傳統製茶模式的台灣紅茶在國際市場競爭受到局限,新開發的紅茶AI生產線,有助打開台灣紅茶品牌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茶改場表示,有興趣或想技轉的茶農及廠商業者,可向茶改場中部分場洽詢(電話:04-9285-5106)。
茶改場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傳統紅茶產業具高品質,但製作過程需大量人力及經驗,產能一直無法有效提升。茶改場在112年度「農村再生基金計畫」支持下,推動建置台灣紅茶一貫化製程的機械智動化生產線,並進行系統化的AI智能升級。
針對台灣紅茶生產線智能升級,茶改場表示,已成功完成這套紅茶一貫化製程的建置,由自動輸送帶串聯傳統紅茶製程中萎凋、揉捻、解塊、發酵、乾燥等流程。
茶改場指出,重點技術在於以製程時間作為智動化控制參數,並導入AI智能監控技術,包含CCD(電荷耦合元件)鏡頭檢測設備、茶菁色澤數據監控裝置、溫濕度感應器及重量感應器,可以更精準地控制各項製程,減少人工操作造成的誤差,並提升紅茶的品質與穩定性。
另外,AI智能監控系統還可以將紅茶製程數據自動存檔並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茶廠管理者隨時掌握生產進度與茶菁狀況,確保每批紅茶的質量。
茶改場表示,這套生產線大幅降低以往製茶對熟練工人的依賴,比一般製茶所需人力可從原本的4人減少至僅需2人,比照同樣容量的揉捻機生產作業量,可以由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增加75%)。
國際紅茶市場,茶改場指出,需求日增且消費者對茶品品質要求提高,傳統製茶模式的台灣紅茶在國際市場競爭受到局限,新開發的紅茶AI生產線,有助打開台灣紅茶品牌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茶改場表示,有興趣或想技轉的茶農及廠商業者,可向茶改場中部分場洽詢(電話:04-9285-5106)。
- 記者: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0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