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西半島歐亞水獺族群衰退 學者建議重建棲地

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金門歐亞水獺調查團隊研究,金門西半島水獺數量持續減少,研究建議金管處、金門縣府等相關單位共商保育規劃,達成加強水系連通等棲地改善目標。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與農業部林保署、金門縣政府、北市動物園等單位,今明2天合辦「2025年獺遊金門-歐亞水獺保育與生態永續研討會」;研討會邀請北市動物園水獺調查計畫執行人張廖年鴻,針對金門地區水獺族群現況及保育工作進行報告。

張廖年鴻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台北市立動物園調查金門歐亞水獺族群狀況,接續過去台灣大學團隊經驗與成果,至今已累積10餘年族群資料庫,調查方法是採集金門各地水獺排遺,記錄個別GPS座標,萃取排遺DNA進行水獺個體鑑定及食性分析等研究。

張廖年鴻說,2024年在金門共採獲494件排遺樣本進行個體鑑定分析,確認的水獺個體共有58隻,「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金門東半島水系。」

張廖年鴻指出,金門東半島水獺族群尚稱穩定,但西半島水獺族群持續呈現衰退趨勢,除小金門已經沒有觀測到水獺出現,過去族群稍稱穩定的西半島地點如湖尾溪口、沙崗農場、慈湖及雙鯉湖等,2024年這4個棲地調查中只辨識到4隻個體。

張廖年鴻表示,西半島棲地衰退已有很長時間,有些棲地在短時間可能會因浮水植物蔓生而封閉阻斷、水流量減少而水質惡化或陸化等,這些變化對水獺影響相當明顯且直接;但他也提到,部分棲地如慈湖、雙鯉湖、湖尾溪口等沒有明顯劣化,但水獺個體數量卻也持續下降,這些難以明確掌握因素是更值得擔心議題。

張廖年鴻說,根據過去調查資料顯示,金門水獺特別是雌性定居個體,幾乎都偏向在同一水系內活動,因此水系內河道暢通與否對水獺來說很重要,「保持河道暢通除了可以增加各棲地被有效利用,也能預防因河道堵塞,水獺被迫跨越馬路造成路殺機率。」

因此張廖年鴻建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縣府等單位應共商西半島歐亞水獺族群保育規劃,除將各歷史棲地間的水系連通性及維護做通盤檢討,也建議可開闢新水系通道連結各水域,讓水獺願意使用這些棲地而定居下來,「這些重建棲地的做法或許不保證有用,但如要保育水獺仍然值得嘗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