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瑞揚舞團十年報戰功 共創狩獵思辨登德國舞台

「狩獵是值得保留的傳統,還是不合時宜的殘忍行為?」今年成立10週年的台東布拉瑞揚舞團(BDC),9月在德國威瑪藝術節演出舞作「路吶」,將布農族古謠唱進歐洲劇場,也把原住民狩獵是否不合時宜的思辨帶上國際舞台。

「路吶」(Luna)是BDC在2018年首演的代表作,取材自布農族傳統歌謠,結合舞者的身體語言與即興創作。9月受邀德國威瑪藝術節的2場演出,舞團以全場近70分鐘、僅靠舞者歌聲與肢體完成,閉幕時獲得當地觀眾熱烈掌聲。

舞團創辦人、排灣族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在威瑪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作品誕生時正值台灣社會熱烈討論原住民狩獵是否合法,他因此思考:「沒有獵場,還能算是獵人嗎?同樣的,沒有舞台,我們還能算是舞者嗎?」

他強調,「路吶」沒有給答案,而是把辯題交給舞者與觀眾。在作品創排過程中,舞者因狩獵議題爭吵,有人認為狩獵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則直言殘忍,有人說「想吃肉去全聯買就好」。布拉瑞揚把排練場上的爭執搬上舞台,讓觀眾看見多元觀點的碰撞。

布拉瑞揚指出,BDC最大的特色是「共創」。舞者創排時的即興發揮與生命經驗,常常直接融入作品,例如布農族的「報戰功」原是獵人歸來時高聲報告獵獲的儀式,在「路吶」中卻被轉化為舞者各自的生命告白。

「我們讓舞者喊出自己的故事,有人喊要像老鷹一樣飛翔,有人則說要扛起家庭責任。」對於「報戰功」的重新詮釋,不僅讓沒有狩獵經驗的舞者更貼近自己,也讓觀眾看見傳統如何能在當代被重新延續,而這樣的轉化,也感動部落耆老。

今年適逢BDC成立10週年,曾在雲門舞集與「瑪莎.葛蘭姆舞團」登台的布拉瑞揚,如今走出自己的道路。他坦言,早年因原住民身分而滿身是刺,總覺得「絕不能被人看扁」。

回到故鄉台東創立舞團,他結識了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舞者,也逐漸學會接受各種不完美,讓他更明白自己的來處,成為更貼近真實的布拉瑞揚。他向中央社分享,能和團員一起創作與成長,就是舞團成立10週年,他最想報的戰功。

展望下個十年,舞團已經完成台灣55個原住民鄉鎮免費演出。布拉瑞揚表示,下個目標是走遍全台所有原住民部落,許多偏鄉居民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機會走進劇院,因此把作品帶回原鄉,是舞團重要的使命。

他也希望國際上有更多人透過舞蹈與歌聲,認識舞團來自的地方。布拉瑞揚始終記得,當年為學習布農古謠走進羅娜部落,一位91歲的耆老告訴他,希望舞團能把布農族的歌,分享給全世界。

威瑪藝術節結束後,當地媒體「圖林根匯報」(Thuringer Allgemeine)評論,台灣舞團提出的思辨值得探討,「當狩獵不再合時宜,如何避免原住民文化傳統淪為失去生命力的空殼?」並讚譽「路吶」成功使舞作成為照見自身傳統的鏡子。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