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災害觀察:氣候變遷挑戰下的治理啟示

花蓮堰塞湖災害觀察:氣候變遷挑戰下的治理啟示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20 12:01:08)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威脅日益顯著。此次花蓮在強颱與連日豪雨過後,因山區大量崩落物阻斷河道,在馬太鞍溪形成堰塞湖。隨著降雨持續,湖水最終溢流並造成壩體潰決,洪水挾帶泥砂沖入下游光復地區,橋梁與堤防受損,多處住家與設施遭到淹沒,帶來重大人員傷亡與長期復原壓力。這起事件並非偶發,而是氣候變遷下颱風災害逐漸走向複合化的鮮明縮影。

科學研究指出暖化正推動颱風特徵的改變:更高的海溫使其快速增強、更濕的大氣帶來更猛烈降雨、更慢的移動加重累積破壞,同時威脅範圍向更多人口密集地帶擴展。IPCC也提出雖無法完全歸因於人為暖化,但颱風的強度與降雨趨勢確已朝更嚴峻的方向發展。花蓮的案例正好映照這一現象:強降雨疊加地震後的脆弱地層,使得山崩、堰塞湖、潰決與淹水接連發生,災害鏈條被放大。這樣的經驗提醒我們,治理不應只停留在災後補救,而應轉化為制度化的改善。依據ESG國際標準,提供了一套值得參考的方向:ISO ESG IWA48《實施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原則框架》。

IWA48提出,在風險與機會需同時被檢視,並以科學數據支撐決策。若應用在花蓮事件,可以建議未來在高風險河川及山區建立更完整的監測網絡,透過即時水位、降雨與壩體位移數據,作為預警與行動依據。同時,資訊透明亦是重點,若能公開潰決風險與疏散路線,不僅能減少恐慌,也能提升民眾信任感,IWA48也提出治理時必須結合不同層面的利害關係人。

對政府而言,角色不只是救災,而是前期制度設計與跨單位協調,例如建立災害潛勢圖、制定土地使用限制、設置跨部門的資訊共享平台,確保資料能快速流通;企業則可從營運風險與社會責任角度切入,投入感測技術與基礎設施強化,例如協助建置監測設備、提供備援電力與通訊方案,並將供應鏈安全與員工避難納入風險管理流程;至於居民與社區則是最前線的行動者,若能參與定期的演練、熟悉疏散動線並提出在地知識,就能補足制度設計中難以掌握的細節。

藉由政府、企業與居民的三方協作,才能將防災方案落實到日常生活。IWA48也強調在制度推進時有可衡量的績效指標與持續改善。例如,政府可設定「高風險區域監測覆蓋率」;企業可檢核「營運中斷後復原時程」;社區則可追蹤「居民參與防災演練比例」。當不同層級都以數據驗證成果並公開揭露,治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才會提升,經驗也能轉化為下一輪更精準的改善。

總結來看,氣候變遷下災害的強度與範圍正同步上升,並呈現跨領域、多階段的複合挑戰。若能參考IWA48的框架,將風險管理、資訊透明、利害關係人參與與持續改善落實於治理,並透過政府的規劃引導、企業的技術與資源投入、居民的參與與回饋,共同建構韌性,就有機會把一次次的災害經驗轉化為制度進步的契機,讓社會在面對未來更嚴峻的氣候環境時,能以更穩健的姿態推進永續發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