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紡織產業跨域科技 引領產業邁向數位、高階與永續

高階紡織產業跨域科技 引領產業邁向數位、高階與永續
邁向跨域創新的高階化產品無疑是新世紀台灣競爭力的重要選項,因此,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高階纖維產業跨域技術躍昇計畫」的整合驅動下,紡織所、紡拓會、鞋技中心、印研中心、塑膠中心訂於114年11月5日(三)下午1:00假台北市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共同舉辦「114高階紡織品跨產業技術發表會」,內容涵蓋高強度聚芳酯纖維、高強度纖維製品安全性檢測驗證、菌絲纖維皮革、菌絲纖維皮革檢測驗證、健身運動紡織品、健身運動紡織品檢測驗證、拉脹響應鞋品技術、多波頻帶影像擷取分析系統、高耐撞預浸帶成型技術、高強度紡織品縫合與應用技術等多元性的跨領域創新科技與高值化應用產品發表,現場將以「研討會串聯實體展出模式」,呈現材料、製程、產品、檢驗、應用等橫向與垂直整合的最新科技研發成果,期許可協助台灣纖維資材應用相關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與新市場商機。

高強度纖維新選擇~聚芳酯纖維聚芳酯(PAR)纖維係一種高強度、耐熱性、高穩定性的高性能纖維,廣泛被應用於安全防護裝備、工業濾材、電氣絕緣及高性能複合材料等領域,其強度超過一般聚酯纖維6倍以上、超過工業聚酯纖維2倍以上,被視為是諸多高強度進口纖維的最佳取代品項之一。因此,建立台灣高性能纖維自主研發能量,不僅可大幅降低台灣對國外纖維的依賴性,補足產業鏈缺口,帶動中、下游產業升級整合發展,高性價比與多功能性的自主聚芳酯纖維製造能量,更可因多元化規格、成本時效等隱形競爭力,擴大產業競爭力與新價值創造。

時尚精品新未來~生物菌絲皮革當時尚遇上永續,消費新選擇便悄然崛起,生物基菌絲皮革就是一種天然、低碳、無動物及環境傷害的新世代產品,也是台灣紡織邁進精品皮革產業最重要的關鍵載具。紡織所透過精緻的胚皮培養與精準控制技術,獨特的菌絲皮革生成處理技術,開發出高強韌且兼具品質精美的靈芝系菌絲皮革,不僅榮獲國際研發界奧斯卡等級的全球百大科技獎R&D100,同時也獲得受全球頂尖設計師關注的德國iF產品設計獎,預期將帶動台灣紡織產業從合成皮革及動物加工皮革領域,提升至永續環保的生物基高階時尚皮革產品領域。

高強縫製新防護─全程守護不缺席紡拓會以「高強度紡織品縫合與應用技術」,協助產業突破高強度紡織品縫製瓶頸,並建立多層次加固與縫製參數控制技術,不僅成功整合高強纖維布料、硬質防護結構與輕質吸能發泡材料,更開發出輕量與防護兼具的高效能防摔服,並已應用在騎士防摔服、防護背心與護具等產品領域。其中,3D包縫與張力調控工法,不僅有效提升衝擊分散與耐用性,更解決高強度材料縫合難題,務實克服高運動防護性服飾品高值化發展瓶頸,預期對台灣紡織業發展高階安全防護性產品市場,提升最具附加價值的品質競爭力。

高階紡織品應對環境挑戰的檢測氣候變遷與多變環境的挑戰,促使防護服裝成為人類活動最迫切的生活需求,而台灣紡織業長期以來均以歐美日等高值化市場為主,這些市場對人身安全防護裝備把關尤其嚴謹,各項高階紡織產品功效與品質檢測便成為最重要的市場進駐門檻。因此,高階紡織品應對環境挑戰的檢測技術將聚焦「四合一總熱轉移、防寒服、防雨工作服」等主題,說明相關國際檢測標準與品質要求,解析防護性與舒適性兼具的要點,藉以協助業界從既有機能性紡織品升級至高附加價值的安全防護紡織品領域,提升新市場契機,強化產品競爭力。

紡織品異味檢測 紡織品異味性有別於一般的功效性與機能性可以成熟的被檢測出來,以致在開發推廣抗菌布料等抗異味性時,就必須先根據產品最終應用場景,設計出最具說服力的測試標準。因此,本研討會將針對抗菌抑味與吸附除臭兩大技術特徵,透過抗菌整理劑優先採用的AATCC TM211檢驗標準等工具,及其透過模擬細菌產臭過程,直接驗證抑制汗味(氨)能力相較傳統抗菌率測試更具實務意義等說明,對於非生物殺滅性的吸附技術ISO 17299及新發佈的AATCC TM216標準,則提供更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盼藉由各種不同檢測方法,可積極幫助台灣企業將傳統產品功效性轉化為強而有力的市場信任證明。

開啟健康好生活~AI智慧瑜珈服紡織所成功以導電纖維與彈性紗完美結合,並透過彈性電子集成編織技術及其高靈敏度感測紗線開發,研發出高敏感性形變感測布料,此感測布料可輕鬆實現即時能偵測人體動作變化的智慧功能,並進一步將其整合融入16組形變感測元件,據以打造出「AI瑜珈智慧服飾」產品。該服飾品結合藍牙無線傳輸與人工智慧動作辨識技術,可即時監測穿戴者的姿勢變化,並透過行動應用程式提供GAI智慧糾錯與貼心提醒等功能,使用者可跳脫時間與地點限制,即時享受專業、安全且個人化的瑜珈運動體驗服務,預期本項創新技術將在智慧紡織與AI健康應用領域,開啟未來智慧穿戴產業全新的旅程碑。

電子紡織品可靠度大檢查智慧型紡織品被認為是未來全球走向數位行動社會與生活不可缺少的關鍵產品,但目前國際紡織產業正面臨關鍵技術、商業模式及檢驗標準不足等重大瓶頸挑戰。為解決此問題,紡織所依據產業發展需求,除產品技術與應用商模研發外,更積極投入在織品感測器與導電油墨等拉伸應變性能感測檢驗技術開發,並依據IEC 63203-401-1:2023標準,開發出符合國際規範的檢測設備與方法,並建立從材料至模組成品一條龍的檢驗服務能量,藉以協助台灣相關產業鏈提升品質管控能力、產品附加價值與加速各類型商品化開發時程。

拉脹響應技術創造護具新體驗為改善傳統護具長時間穿著的悶熱及壓迫感,鞋技中心推出「舒壓防護應用技術」,以超臨界物理發泡結合拉脹結構開發出新型態護具產品。此產品的特殊鏤空結構設計,不僅可輕易排出熱氣,更經由力學實驗證實,新形態護具對關節的壓迫感直接降低40%,且優異的包覆性與舒適感,此項技術應用至鞋品結構開發時,亦可解決行走時的鞋面壓迫腳背的不適感,讓使用者在運動中可盡情享有無負擔的安全防護體驗,預估相關的產業應用效益高達2億元以上,並可進一步帶動高階機能紡織與運動防護產業升級。

混紡織物光學影像AI分析與應用印研中心以AI光譜布料檢測技術,係透過非接觸且不破壞樣本的方式,快速進行混紡比例分析,辨識率高達95.86%,藉以解決紡織品質檢驗的高人工、複雜工序與成本問題。該技術已成功技轉市占率高達40%的台灣光學廠商五鈴光學,並導入在產線檢測模組與手持式掃描器等應用載具。此技術結合顯微影像與多波頻帶光譜資料,檢測時間僅10秒,精準度高達95%以上,可快速辨識環錠紡、渦流紡、開口紡等結構特徵,其最大特色在於「非破壞、非接觸、即時性」,且可導入產線即時監控及異常立即修正製程,不僅讓紡織業的品管作業升級,更可應用於半導體奈米布瑕疵檢測,展現跨產業技術潛力。

從紡織到塑膠-環保安全又耐用的高耐撞纖維補強複材運動護具與長照輔具等防護性產品隨著人們對生活安全保障需求持續攀升,然傳統玻璃纖維或碳纖維補強材產品,受全球永續化浪潮影響,已面臨嚴重的回收困難、高重量及易破裂等市場排斥性風險挑戰,以致單材質的高分子纖維複合材料逐漸取代傳統纖維複材,已成為具易回收再利用的新型態綠色產品的最佳選擇。此類產品藉其低密度、輕質量、耐衝擊、低磨損、易處理加工、破裂不飛散傷人等特徵,將成為進口取代與技術突破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塑膠中心攜手在地業者開發出「工程級聚醯胺自增強高耐撞複材成型技術」,可提升材料耐衝擊性能達1300 J/m,相當於承受132公斤重物在1公尺自由落體下撞擊而不破裂的能力,並導入模擬輔助參數優化製程,提升連續化量產效率。預期未來將透過業者在地化生產供應,協助台灣相關應用產業提升高值化與永續化的經濟價值。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