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村長曾吃“百家飯”/唐勝一

唐勝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出任村委主任,那時大家都習慣叫村長。培訓時,老師說村幹部也是官,要嚴守紀律,比如不能到農家吃吃喝喝。聽到這話,我的腳板就在課桌下悄悄畫“不”字。我知道,自己做不到,任期內也確實沒做到。
那時的計劃生育工作號稱“天下第一難”,農村的難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村雖說沒拖全鄉的後腿,但也有釘子戶難以攻克。有一戶人家生了三胎,兩男一女,卻死活不肯落實節育措施。我去做工作,跟他說:“周邊村搞計生,動不動就請突擊隊,捉人罰款,牽牛趕豬,什麼都幹。你如今已兒女雙全,也該結紮了吧?”他歎了口氣:“唉,我東躲西藏七八年,孩子是有了,可家裏窮得什麼都沒有,而且鄉村幹部都恨我入骨呐。”我回他的話:“你不也恨鄉村幹部麼?”他苦苦一笑,說:“對,曾經恨過,現在覺得不該恨,就想改善改善關係。”我告訴他:“那好啊,我支持你。”他立馬拉起我的手,盯著我:“這可是你說的,說話要算數啊。”我點點頭,接著問他:“你要我幫你什麼?”他說:“你幫我請鄉村幹部來我家吃頓飯,我招待他們。吃完飯後,我就隨鄉幹部去計生服務所結紮。”我哈哈大笑:“你這是杯酒解怨仇啊。”他撓了撓頭:“是啊,解除隔閡,以後見面也好笑笑哈哈打招呼嘛。”我當真叫上十多名鄉村幹部去他家吃了一頓飯,他也兌現了承諾,做了男扎手術。這可算是解決了我計生工作中的一個大難題。
我本就是村寨裏的人,深知鄉親們的樸素情感。在我們這般偏僻落後的村寨,平常的吃吃喝喝、幫工幹活,就是聯繫感情的橋樑和紐帶。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變得生分,作為村長,也就沒法順利開展群眾工作了。那時還有一項棘手的工作,就是收繳農民的稅費。不管農戶家庭條件如何,一律按人頭攤派,任務指標還挺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有一次,我們村一名村幹部叫我去他所包的村小組幫忙收繳稅費。鄉親們見我們到來,熱情客氣地讓座、遞茶,好幾戶人家還分別拿出了用柴火烤的神仙薯。那神仙薯透亮透亮的,看得我胃口大開,毫不客氣地拿起來就吃。劉大娘笑著說:“唐村長,莫光吃一個團盤裏的,每戶的團盤都嘗嘗。”我微微點頭:“好的好的,大家的心意,我都領了。”同去的那位村幹部則說:“逐個團盤嘗過來,是越吃越有味。”劉大娘一聽拉長了臉,立馬接茬:“按你這麼說,前頭團盤的不如後頭團盤的好嘍?”我趕緊打圓場:“不好意思,他沒把話說清楚,應該是都好吃,越吃越想吃。”劉大娘換上笑顏面對我:“這還差不多,還是村長會說話。要不,大家怎麼都聽村長的話呢。”我環顧四周,看著鄉親們,趁機做起工作來:“不一定吧?比如今天我來,是按鄉政府的要求,來催促大家上繳稅費的,你們今天能交嗎?”熱鬧的場面頓時安靜下來,鄉親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相互看一陣,仿佛在尋找什麼。片刻的沉默後,還是劉大娘領頭表了態。她講:“村長說了,我就交。我想在場的人家都會交的,反正早晚都得交嘛。”這時,村小組長趕過來跟我講:“村長,等下開會。”我告訴他:“不用開會了,這個屋場的鄉親都願意交了。”他說:“那上邊還有兩個屋場呢。”我說:“我知道,等下我去肖奶奶家吃午飯,順便把上繳稅費的事兒說說。”
鄉親們平常聊天形成一個觀點,凡鄉村幹部上哪家吃飯,那就是看得起哪家,哪家家主的臉上就有光。所以,不管哪個鄉村幹部去了村寨,農戶都爭著留吃飯。有一戶人家,因為多年沒有生育兒女,兩口子漸漸被小組裏的人看不起,還時不時鬧矛盾。那次,我去他家調解糾紛時,男主人悄悄跟我講:“大家都罵我沒人緣,連個鄉村幹部都沒在我家喝過一杯水呢。”在場的女主人趕緊插上嘴:“唐村長,你能帶頭在我家吃頓飯不?”我一口答應:“行啊,就今天。”女主人很高興,說:“那我去街上買點菜。”我連忙制止:“不用,我們有幾個人,弄兩個菜就行,你家有雞嗎?”她回答:“有有有,還有口小塘養了魚。”我自信滿滿:“那抓雞捕魚都交給我吧,碰碰運氣,看大家有沒有口福。”我用一抓大米就把她家的十多只雞逗了過來。我眼疾手快,一彎腰就從地上抓起了一只閹雞,那雞拼命撲騰也沒逃脫。再去塘裏捕魚,我網都沒怎麼撒開,就捕到了一條三四斤重的草魚。
我們吃飯的時候,其他鄉親也端著飯過來邊吃邊看。我向鄉親們招招手,說:“過來吧,桌上有好菜,過來吃點。”大家笑著說:“村長都叫了,我們不來吃,可不好意思啦。”那兩口子也一個勁地喊,於是大家都過來伸筷子夾菜。我趁機說:“他兩口子家裏沒老人,為人處事上可能有些不足,希望大家多幫幫他們。都是一個小組的人,天天要見面,可別鬧得不愉快。”這頓飯吃完,我的工作好做了許多,那兩口子也很滿意,還一個勁地說:“村長,要是不嫌棄,你們幹部就多來我家吃冒菜飯。”我笑著直點頭:“好,我們常來。”
在任村幹部的那幾年裏,我至少在100多戶村民家裏吃過飯。說實話,吃過有菜飯,也還真吃過冒菜飯,因為在個別村民家裏,是我不讓去街上買菜,要求用鹹菜下飯。凡村民家辦酒席,只要請了我,我就一定到場。
當然,我也不光是吃。除了工作,我也幫村民辦了不少事。農忙季節,我會幫勞力少的人家整田插秧、收割挑穀。有的人家辦結婚酒席,請我去幫忙挑頭擔,我也從不推辭。各種酒席上,只要我在場,鄉親們都推薦我作“致酒辭”。每年春節,我還會給部分村民寫春聯。
如今,社會在發展,觀念也在變化。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政府的政策向農業傾斜,不但不再收繳人頭稅費,還給農民種養生產予以補助,農村工作也相對好做了。但新時代有新問題,鄉村幹部亟待找到新方法,與農民一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其實,任何工作說到底都是人的工作,鄉村幹部最終還是要依靠農民,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要與農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下鄉進村少下館子,多在農戶家裏吃“家常便飯”,按要求交好伙食費,樹立良好的幹部形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農民心裏,把農村工作做得更好。因為,那一碗碗“百家飯”裏,盛著的是鄉親們的信任與支持,也是我作為村長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與擔當。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