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大創媒USR舉辦「竹籠茨竹構技藝工坊」 實作重現台江聚落文化智慧

崑大創媒USR舉辦「竹籠茨竹構技藝工坊」 實作重現台江聚落文化智慧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USR「開江.破竹—台江地方創生與文化再現計畫」團隊,10月4日至19日在台南市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舉辦為期3週的「第一場迷你竹籠茨竹構技藝工坊」。本活動以竹構技藝學習與文化再現為主軸,邀請校內師生、社區青年及在地居民共同參與,透過實作與共創的方式,重現台江傳統聚落「竹籠茨」的建築智慧與地方記憶。

活動開場由USR團隊說明計畫理念與流程,並由南興國小黃寶東校長引介竹籠茨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黃寶東校長指出,竹籠茨不僅是一種房屋結構,更象徵著台江人面對自然環境、潮水與生活的智慧。此次工作坊不只是學習手作技術,更是一場與地方歷史對話、理解生活文化的行動課程。

工作坊為期六天,分為3個週末進行,邀請竹籠茨師傅李養先生與建築師林雅茵老師共同指導。李養師傅以多年技藝經驗,示範竹材處理、結構組裝及竹節綁紮技巧,協助學員掌握傳統竹構工法的核心精神;林雅茵建築師則以專業建築視角,分享如何將傳統結構轉化為當代展示與教育應用。兩位專業者的合作讓參與者獲得理論與實作兼具的學習經驗。

課程中,學員分組完成基座、屋體、屋頂等各階段建構,從竹材選料、支撐架構到屋頂收尾皆親手參與。過程中,南興國小黃寶東校長、興安宮黃登圍主委及黃水樹先生亦到場協助與指導,形成跨世代、跨專業的協作場景。透過群體合作,學員不僅理解結構力學與工法原理,更能感受竹材融合在地性與永續性的生態哲學。

活動最後一日進行成果展示與心得交流,學員們透過發表與分享,展現對竹籠茨技藝的理解與創作成果,同時在學習單回饋中提出許多具啟發性的觀點。有學員特別分享:「3週活動中有著許多面向的討論與取捨,包含實品與模型、工作坊或作品、在地或外地竹材、實作與規劃、工藝或文化、實用或美感等,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延伸計畫可以思考,期待團隊的下一步」;其他參與者也提到,此次工坊讓他們不僅學到竹構技術,也體會到台江文化中「順應自然、共生共榮」的精神。眾多回饋不僅反映出學員的深度思考,也顯示工作坊成功激發參與者對文化傳承與材料創新的想像。

USR團隊說明,這些寶貴意見將納入第二場工坊的規劃中,期望未來活動更完善、更具延展性,讓參與者在實作中持續深化文化學習與設計思考。本次工坊成果包括完成一座迷你竹籠茨示範作品,並培育十餘位具備竹籠茨製作基礎的「種子教師」。這批學員將在後續USR行動中擔任助教與推廣人員,協助社區與學校共同舉辦教育性工作坊。

創意媒體學院邱國峻院長表示,「迷你竹籠茨工坊」不僅是一場技藝傳承課程,更是一場以教育與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實踐。透過校內外協力與地方參與,計畫展現出USR的多重價值,讓學校成為文化的行動者、社區成為知識的共學場域。未來團隊將持續推動竹籠茨技藝教育,連結更多師生與居民共同參與,讓竹構工藝在地重生,成為台江文化再現的重要象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