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朱立倫朕即天下?豈能指定接班人!


【何啟聖專欄】朱立倫朕即天下?豈能指定接班人!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國民黨在 726 與 823 罷免案大勝,本應是藍營展現士氣與團結的契機。然而就在全國矚目的時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卻在記者會上宣布交棒辭職,並公開懇請台中市長盧秀燕接任下一任國民黨主席。此舉立即成為黨內輿論焦點,也再次引發外界對國民黨內部民主運作的質疑。


在民主政黨中,黨主席應透過公開、公平、透明的程序產生。黨內人士、支持者,乃至於社會輿論,都可以自由表態支持某位候選人,但唯獨現任黨主席不宜公開「指定接班人」。因為主席的公開發言不再只是個人意見,而會被視為一種權力壓力,對潛在參選人與黨員的選擇造成影響,進而損及選舉的公平性。這也是為何朱立倫「懇請盧秀燕」的發言引發廣泛爭議。


這並非孤立的事件。回顧朱立倫的政治軌跡,他的操作方式屢屢引發黨內民主的討論。2015 年,他主導了「換柱風波」,廢止了洪秀柱透過初選取得的總統提名,最後由他本人上陣。2022 年地方選舉,他直接徵召張善政參選桃園市長,跳過初選,引起地方黨員反彈。2023 年總統大選,國民黨也未經公開初選,直接徵召侯友宜,最終造成選戰失利。如今,2025 年的這場「指定接班人」風波,再度觸發黨內對程序正義的質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盧秀燕早已透過不同管道表明,無意參與黨主席的選舉。在此情況下,朱立倫仍選擇在全國矚目的場合公開點名,無形中將她置於政治壓力之下。外界普遍認為,這種做法忽視個人意願,使她陷入「若拒絕可能被批評不顧大局、若接受則背離原有規劃」的困境。民主精神的核心,在於尊重每一位參與者的選擇,而不是透過公開宣示來形成壓力。


在記者會上,朱立倫還特別強調:「在重返執政的路上,我會全力努力,絕不缺席。」這句話表面上展現了承擔,表達他雖然卸任仍願意為黨付出。但也有人解讀,這意味著他即使卸下主席職務,也不打算真正退出核心舞台,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影響黨的發展。所謂「不缺席」,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退位不退場」的宣示,讓人質疑他是否真正願意將權力交還給制度。


更進一步說,朱立倫回鍋黨主席的這四年,黨內支持與社會聲望的起伏,本就是他自己造成的。組織依舊鬆散、理念依舊蒼白、立場依舊搖擺、信仰依舊疏離。這些現實,正是他領導下未能解決的問題。既然如此,他又憑藉什麼資格、條件與政治能量來「指定接班人」?當一位聲望並不穩固的主席,在卸任之際公開要求他人承擔重責,這樣的做法不僅顯得矛盾,也進一步削弱了國民黨整體領導交接的正當性。


國民黨長期存在的「徵召文化」與「由上而下」的人選安排,或許能在短期內解決人事問題,但長遠而言卻侵蝕了制度的正當性。基層黨員的選擇權被弱化,制度設計的功能也被削弱,最終形成「少數領導意志凌駕於程序」的現象。這樣的模式,不僅可能造成內部疑慮,更讓外界對國民黨能否真正維護民主價值產生懷疑。


罷免勝利固然能帶來短期的政治能量,但真正能夠重建社會信任的,是健全的黨內民主制度。如果國民黨繼續走在「主席意志大於程序」的路上,即便一時得分,也難以在更大範圍的選舉中贏得社會支持。這場交棒風波的重點,不在於盧秀燕是否參選,而在於國民黨能否展現對民主程序的尊重。唯有讓候選人自由競爭、讓黨員自主選擇,國民黨才可能真正贏得長遠的信任。


朱立倫強調「不缺席」,但國民黨更需要的,是讓制度完整運作,而不是任何一位個人不斷延續的影響力。唯有如此,這個政黨才能走出人治陰影,回到民主正軌,重新獲得社會的尊重與期待。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朱立倫是盧秀燕的指定代理人?


【何啟聖專欄】國民黨的權貴思維 強逼張亞中「退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