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擬開放狐獴飼養 動保團體籲禁養防止生態浩劫


農業部擬開放狐獴飼養 動保團體籲禁養防止生態浩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李衣綸/台北報導


農業部動保司近期積極研議異寵(特殊寵物)管理政策,並在上月舉行的「寵物分類分級管理評估研商會議」中,提出將「狐獴」納入「灰名單」規劃,意味著未來或在規範下開放民眾合法飼養。此舉引發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強烈反對,呼籲政府應以公共利益、動物福利及生態安全為優先,避免重蹈綠鬣蜥入侵造成動物痛苦與生態浩劫的覆轍。


兩會建議,農業部應將「禁養」列為最終政策目標,並在過渡期內配套管理,確保現有飼主權益及政策落實。他們提出三大措施:其一,建立登記制度,要求現有飼主申報動物數量與健康狀況,並禁止繁殖與買賣;其二,加強邊境檢疫與打擊非法貿易,避免新個體流入;其三,透過教育推廣,提升公眾對野生動物需求與責任的認知。


動保團體指出,狐獴是高度群居的野生動物,依賴群體合作、分工與掘洞等行為生存,家庭環境難以滿足其天性需求。若強行圈養,恐導致壓力性行為、自我傷害與攻擊傾向。國際研究亦顯示,野生動物即使經多代圈養,核心行為需求仍不會消失,僅能以野外環境才能維持身心健康。


此外,狐獴具尖銳牙齒與防禦本能,對人類存在咬傷風險;一旦逃逸或遭棄養,更可能成為外來種,威脅台灣生態。日本小印度獴入侵案例與台灣綠鬣蜥氾濫,皆顯示管理不當將付出沉重代價。


國際上,包括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美國多州等地均已明文禁止私人飼養狐獴,韓國更在去年立法禁止「野生動物咖啡廳」。各國政策核心一致,即優先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社會安全,並降低後端治理成本。


目前台灣狐獴飼養缺乏明確規範,已出現來源不明、環境不當與咬人案例,顯示問題正逐漸浮現。兩會強調,與其事後處理棄養與生態危機,不如源頭禁養,這不僅是避免動物受苦的必要措施,更能讓台灣在野生動物保護上成為區域典範。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搶救新店溪粗坑壩魚道 台電允諾劉哲彰兩週內打通魚群洄游動線


廖宜琨爭取志工誤餐費調漲 力推大巨蛋設址大柑園


【文章轉載請註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