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社論】走出「藍白合」的舒適圈:新任國民黨主席面臨的難題與改革競賽

CNEWS匯流新聞網/主筆室
本週中國國民黨的主席選舉不僅是黨內權力的重新洗牌,更是決定這個百年大黨能否擺脫泥淖、迎戰 2026 縣市長選舉,乃至 2028 總統大選的關鍵戰役。在現任主席朱立倫交棒、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每位參選人——郝龍斌、羅智強、鄭麗文、張亞中,卓伯源、蔡志弘都必須正視國民黨內部存在的結構性危機並思考改革的實際作為。
這場選舉的焦點,不應僅限於誰能成功促成「藍白合」,更重要的是,誰能帶領國民黨進行深度的「內部改革」,以因應對當前嚴厲的政治生態挑戰。我們認為,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勢必面對以下五大挑戰:
挑戰一:誰能真正強化國民黨發展,而非只期待「藍白合」
過去幾年,在野黨的成功或失敗似乎都與「藍白合」的進展深度綁定。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國民黨自身實力下滑,選票不斷被分食,才不得不將勝選希望寄託於與民眾黨的合作。我們認為新任國民黨主席,必須要把「壯大國民黨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而不能只期待靠著「藍白合」重回執政,避免「侯柯配」破局事項重演。
當選者必須將改革資源投入基層組織再造與政策智庫強化,擺脫過去重上層、輕基層的陋習。唯有國民黨重新強化主體論述,重新建立基層組織,並提出具體可行的經濟、民生政策,而非只靠批評執政黨,或期待藍白合,如此才能真正重新壯大。
挑戰二:改革黨的「醬缸文化」陋習,訂定公平初選機制
國民黨的「醬缸文化」—包括論資排輩、黑箱協商、以及未能與時俱進的黨務體系是阻礙年輕化與活力發展的巨大障礙。 2026 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選舉在即,如何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的初選機制,是新任黨主席的首要任務。
而不管是誰當選,都應該仿效民進黨過往推動以「民調為基礎」的初選機制,建立公平的規則,減少密室協商的黑箱空間,新主席應推行「初選民調透明化」與「提名督導小組」,確保初選過程公開可檢視。
即便是與民眾黨協商縣市長提名,仍應建立兩黨公開透明的初選機制。當年民進黨「禮讓」台北市長給無黨籍的柯文哲,也是經過了兩階段的機制,先透過黨內競爭者比出民調最高者,再跟柯文哲比民調,最終結果大家都接受;未來在面對與民眾黨合作縣市長選舉過程,如何透過公平程序提出兩黨支持者都能接受的「最強人選」,避免輸家翻桌,考驗新任主席的大智慧。
挑戰三:培養年輕人,實現國民黨年輕化
在近年來的幾次選舉(特別是針對性的罷免案或公投)中,年輕世代的動員與投票意向,對選戰結果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國民黨若無法擺脫「老人黨」的標籤,將持續流失 30 歲以下的支持者,或將反綠的年輕族群拱手讓給民眾黨,使民眾黨進一步壯大,持續侵食國民黨的根基。
本次大罷免過程年輕人的創意與拼鬥是國民黨能贏的關鍵,顯示了年輕族群在政治議題發揮與政治動員中的重要性,國民黨新任主席應徹底改掉過往「論資排輩」的大老文化,提供年輕人競選與議題論述的培訓,並在黨中央與地方黨部設立年輕黨工保障名額,議員提名大幅增加年輕人,保障年輕人公平從政機會,讓年輕人在決策中擁有實質話語權。
挑戰四: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強化兩岸論述,避免落入親中或反中爭議
兩岸關係是國民黨的「原罪」與「利器」並存的難題。如何在「親中」與「反中」的兩極化爭議中找到「穩中求和、和而不同」的路線,考驗著新任主席的政治智慧。
國民黨應徹底揚棄過去「國共平台」模式,建立多層次的兩岸對話管道。同時,將兩岸論述焦點從「統一」或「和平協議」轉向「維護台灣安全與發展」、「避免兩岸發生戰爭」,讓兩岸政策成為維護台灣整體利益的工具,而非意識形態的負擔,提出讓台灣年輕人能真正接受兩岸「健康」交往的互動論述,避免在下次選舉中,「抗中保台」又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挑戰五:徹底進行「財務轉型」,重建「陽光黨費」與募款模式
在《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簡稱《黨產條例》)實施後,國民黨的傳統黨營事業與資產被清查追討,使其財務陷入困境。這不僅是金錢的損失,更是對其黨務運作與基層組織造成了致命打擊,近年靠著黨主席「賣老臉」向企業募款以維持運作也成為黨主席的常態工作,是否與企業界有良好關係,「能否募的到錢」成為擔任黨主席的必要條件。
為避免國民黨可能被特定金主捆綁住,新任黨主席必須將國民黨從「資產政黨」徹底轉型為「募款政黨」,這需要極高的決心、領導力、信譽和行動力。透過建立社會信任感,以大規模的「小額捐款」運動徹底轉換國民黨的財務體質,並將募款資訊透明化。
國民黨需將黨的財務重心從依賴少數人或責任額,轉向數十萬基層黨員和全民支持者的「認同性小額捐款」,建立與支持者間更緊密的情感與財務連結。成功的「財務轉型」,將是國民黨其他所有改革的「燃料與基礎」。只有當黨主席能夠帶領國民黨在財務上自立自強,才能在政治上徹底挺直腰桿,擺脫歷史的包袱,專注於迎戰未來的挑戰。
國民黨需要的不是「造王者」,而是「改革家」
本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競逐,是大罷免大贏後「民心思變」所產生的「最佳」或是「最後」改革機會。這不應該是一場為了「藍白合」而選出「造王者」競賽,而是一場為了徹底挽救國民黨體質而必須選出的「改革家」競賽。無論最終誰能勝出,新任黨主席都必須認識到:國民黨的未來,不在於「與誰合作」,而在於「如何改革自己」。只有大刀闊斧地進行內部改革、重塑黨的形象、並以公平機制迎戰 2026,國民黨才有望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持續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主筆室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