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生物」成非法販運最大苦主 美國建議「列法保護」

「這生物」成非法販運最大苦主 美國建議「列法保護」
穿山甲。(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周刊王CTWANT] 穿山甲這種體型小巧、覆滿鱗片的夜行性哺乳動物,長年來一直是全球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重災區,如今美國政府提議將其列入《瀕危物種法》保護清單,為保育行動邁出關鍵一步。

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於6月30日提出新案,計劃將七種亞洲與非洲原產的穿山甲納入《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護之列。

這七種分別是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巽他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白腹穿山甲、黑腹穿山甲與巨型穿山甲。唯一目前已受到該法律保護的是非洲的特明克穿山甲,此外,科學界認為可能還存在另外兩種尚未正式分類的穿山甲。

穿山甲在非法貿易市場中受到極大壓力,主要原因是牠們的鱗片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被視為珍貴藥材,而肉品也被食用。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資料,穿山甲是目前全球被非法交易最嚴重的哺乳動物。雖然早在2017年就已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對其實施特定商業貿易禁令,但全球執法機關近年仍陸續查獲大批穿山甲鱗片,重量動輒以噸計,數量可能代表成千上萬隻遭獵殺的個體。

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表示,這項列名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對穿山甲相關進口的限制,未來僅在科學研究或保育用途下才可例外核准進口。中心的國際項目主任烏勒曼(Sarah Uhlemann)表示,美國應完全切斷對穿山甲鱗片的市場需求,她呼籲「沒有任何正當理由讓穿山甲成為餐桌或藥材的一部分」。

除了盜獵問題,氣候變遷造成棲地消失,也被保育團體視為當前《瀕危物種法》急需強化的重要背景因素。該法自1973年以來保護了超過2,000種美國及國際物種,被視為全球最有力的保育法案之一。即使穿山甲並非美國本土物種,只要列入名單,美國仍可對違反保護規定的國際走私行為提出起訴。

近年來,除了穿山甲,像北極熊、企鵝等非美國原生物種,也曾被列入保育討論的清單。實際上,早在2020年,包含《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在內的多個團體就已與《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簽署協議,推動將穿山甲納入保護範圍。該局也強調,穿山甲的非法交易與其他國際犯罪行為關聯密切,販售獲利甚至常被用於資助武器或毒品走私等重大犯罪。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