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資與7-ELEVEN合作 民眾可小額捐款助保育野生動物家園(涉己新聞)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下稱自然環資)14日舉行記者會,宣布4月起與7-ELEVEN合作,推出「淺山動物好鄰居,守護棲地不打烊」公益募款活動,民眾可在7-ELEVEN門市捐零錢,或使用ibon、OPENPOINT APP線上捐款,以小額捐款支持本土生物多樣性保育。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右二)出席自然環資記者會,稱民間與企業合作,守護淺山動物,可彌補公部門的行動力不足。從左至右分別是自然環資執行長孫秀如、統一超商公共事務部李至和、自然環資董事長陳瑞賓、彭啟明與公益大使李霈瑜。攝影︰袁慧妍


自然環資執行長孫秀如︰淺山正面臨開發壓力


淺山指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是人類活動與自然交會的場域。不少民團會在淺山設紅外線攝影機進行生態調查,記錄到食蟹獴、大冠鷲等野生動物享受綠樹林蔭,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可是,淺山區域正面臨開發壓力與生態破壞,原生動物與植物的族群數正在鋭減。


自然環資執行長孫秀如向《環境資訊中心》記者表示,淺山地帶常有違法建物、工廠、露營區進駐,排放污水到附近溪流,影響下游稻田;即使是合法工廠,也會因沒有妥善考慮整個生態系統,對環境造成破壞。一般人可能對生物多樣性不熟悉,但人類的生存所需,如稻米、水果、茶葉等,都從大自然而來,「這個地區不健康,就影響到我們吃進去健不健康。這是從來沒有斷過的一個連結。」



大冠鷲。圖片來源︰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提供


穿山甲。圖片來源︰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提供


孫秀如進一步說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幾乎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現在有這個急迫感。如果民眾想要把土地賣掉的話,可以優先給環團來保護。」自然環資目標是透過民間力量,以公益信託方式,保護全台3%土地成為民間保育地,目前亦有民眾詢問捐地事宜,需要更多專業人力與受託人就土地特性進行保育地用途討論,「有人想做成環境教育,有人想種樹,也有人想做有機農田。」


另一方面,自然環資亦重視保育地與海洋的生態調查、公民科學,累積長期研究資料,了解環境變遷的脈絡。



自然環資執行長孫秀如稱,民眾容易忽略淺山開發與破壞對野生動物影響。圖片來源: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台灣蜻蜓學會2023年便曾受邀,在自然環資管理的阿里磅生態農場及附近的阿里磅溪,進行水棲昆蟲資源調查,當時發現水棲昆蟲總計達7目45科136種,其中蜻蜓目有78種。調查團隊也在阿里磅生態農場生態池發現錨皮麗陽牙蟲(Peltochares atropiceus Régimbart, 1903),這種蟲過去僅在離島地區發現,這次則為台灣本島第一筆紀錄。


蜻蜓學會秘書長李宜龍稱,台灣很多平地的水資源都已被污染或破壞,賴以維生的動物只能在淺山環境躲藏及棲息,希望淺山環境保育與保護能逐漸擴展回平地,甚至回到人類生活週遭,包括都市綠地、公園等。



阿里磅生態農場及阿里磅溪的蜻蜓目成蟲。A – 細胸珈蟌 (Mnais tenuis),B – 短腹幽蟌 (Euphaea formosa),C – 亞東細蟌 (Ischnura asiatica),D – 無霸勾蜓 (Anotogaster klossi),E – 細鉤春蜓 (Sinictinogomphus clavatus),F – 賽琳蜻蜓 (Rhyothemis severini)。圖片來源︰擷取自阿里磅生態農場水棲昆蟲相調查論文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民間與企業合作 彌補政府不足


出席記者會的環境部部長彭啟明稱,保育需要民間與企業共同合作,彌補政府推動上的行動力不足,「我從民間到政府工作快要一年,各位不要覺得政府很厲害、很大,政府有很多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因為想要做到,預算、人力都要到位。」他認為公部門可參考這次自然環資與7-ELEVEN的合作經驗與成果,鼓勵更多單位學習,同時檢視制度上可改善的地方,「我很樂意做一個橋樑,守護淺山動物的一個具體行動,經由公私協力配合,政府來努力縮短差距,加速完成。」


孫秀如稱,藉由本次合作,環團的理念更容易走入公眾視線與生活,「更有連結的機會。」民眾除了可以透過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以小額捐款支持自然環資保育工作外,未來亦可參與一連串環境教育活動,例如「好鄰居同樂會」親子共讀生物多樣性主題手掌繪本、心理測驗「山林漫步,測出你的命定動物」認識淺山動物及其習性等。


為推動循環經濟,自然環資也與7-ELEVEN共同推出以門市回收寶特瓶製成的淺山動物手提袋,限量3000個。活動與產品詳情,未來將在自然環資社交媒體及官網進一步公布。



公益大使李霈瑜(大霈)出席記者會,並拿起以7-ELEVEN門市回收寶特瓶所重製的手提袋拍照。攝影︰袁慧妍


7-ELEVEN門市回收寶特瓶再製成、以淺山動物為主角的手提袋,限量3000個。攝影︰袁慧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