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音樂新浪潮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流行樂團和搖滾樂團練習或表演時,都會用吉他、鍵盤和鼓槌來創作音樂。英國人工智慧音樂創作者奧利佛麥肯(Oliver McCann)只會點開他的聊天機器人。麥肯的歌曲涵蓋了各種音樂類型,從獨立流行樂到電子靈魂樂,再到鄉村饒舌。麥肯與傳統音樂家只有一個關鍵的差異。


他完全沒有音樂天賦,阿不會唱歌,不會演奏樂器,而且他完全沒有音樂背景。但37歲的麥肯擁有視覺設計師的背景,他開始嘗試人工智慧,看看它能否提升他的創造力,並「讓我的一些歌詞栩栩如生」。上個月,他的一首歌曲獲得了300萬次播放量,之後他與獨立唱片公司Hallwood Media簽約,據稱是唱片公司首次與人工智慧音樂創作者簽約。


這引發了關於人工智慧在音樂領域角色的爭論,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慧垃圾」自動生成的低品質、大量生產的內容 的擔憂。這也讓人們注意到人工智慧歌曲產生器,它們正在使歌曲創作更加大眾化,但卻有可能顛覆音樂產業。


專家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將改變音樂世界。然而,目前關於它如何影響價值296億美元的全球唱片市場(其中包括約200億美元的串流音樂)的細節還很少。


最可靠的數據來自音樂串流服務Deezer,該公司估計,每天上傳到其平台的歌曲中有18%是純人工智慧生成的,儘管它們只佔總串流媒體量的一小部分,這表明真正在聽的人很少。其他一些更大的串流媒體平台,如Spotify,尚未公佈任何關於人工智慧音樂的數據。



人工智慧音樂新浪潮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Udio拒絕透露使用者數量和產生的歌曲數量。 Suno沒有回應置評請求。這兩家公司都提供免費的基礎級別,以及可以使用更高級人工智慧模型的專業級和高級級。


「這簡直是一場熱潮,就像一場海嘯。」俄亥俄大學媒體藝術與研究學院院長喬希·安東努喬(Josh Antonuccio)說道。他表示,隨著年輕人在人工智慧的陪伴下成長,並逐漸適應它,人工智慧生成音樂的數量「只會呈指數級增長」。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慧憑藉其能夠生成看似獨特的內容的能力,卻在音樂界造成了分裂。音樂家和行業團體抱怨稱,錄製的作品被用來訓練人工智慧模型,為歌曲生成工具提供動力。


唱片公司正努力抵禦人工智慧音樂新創公司對其收入來源構成的威脅,儘管他們希望利用人工智慧創造新的收入,而唱片藝術家則擔心這會貶低他們的創造力。


去年,索尼音樂娛樂、環球音樂集團和華納唱片三大唱片公司對Suno和Udio提起了侵犯版權的訴訟。據報道,雙方今年6月也展開了談判,談判內容可能超出訴訟和解的範圍,並制定了使用人工智慧混音歌曲時藝術家的報酬規則。


但AI音樂創造者卻也認為,他們也對音樂創作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與努力。。兩人都表示,他們在創作音樂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會花費多達八到九個小時來產生不同的版本,直到歌曲符合期待。他們通常會透過反覆提示人工智慧系統,創作多達100個不同版本的歌曲,直到最終滿意為止。


資料來源:https://abcnews.go.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