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累了嗎? 催促孩子寫功課 方法可以不一樣

文/節錄自《孩子真正想聽的話:這樣說,孩子才知道》〡信誼好好育兒
「快去練琴!」「功課寫了沒?」這些話你是不是每天都在說?但你知道嗎,不斷催促,反而讓孩子越來越被動。日本親子溝通專家天野光指出,真正重要的不是完成練習,而是讓孩子學會「主動開始」的能力。而爸爸媽媽的語氣與引導方式,正是啟動孩子主動精神的關鍵點喔!
別再說「不練琴就不能玩遊戲!」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主動練琴或練才藝呢?」這是家長經常問我的問題之一。家長們擔心孩子現在就不肯自動自發,上小學以後,是不是也得每天催他寫功課?
另一方面,許多家長認為,不催孩子他們就不肯動,所以三不五時喊:「趕快去做呀!」只是這樣往往會得到反效果,讓孩子變得更被動。
所以,從現在開始改變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幫助他們培養主動想做的動力,這是很重要的。讓我們先來看看NG漫畫吧!
重點在於,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開始做,教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們再來看看OK漫畫吧!
讓孩子主動開始去做的訣竅
一般說來,小學低年級以下的兒童,即使跟他們約定「一個鐘頭以後要練習」也沒什麼意義。不如試試看這樣的方法:
「過了這關就練習」
「吃完點心就練習」
「吃過晚飯就練習」
讓孩子學會按照事情順序來安排,這是第一步。
關鍵是讓孩子以為「這是我自己決定的!」
如果孩子怎麼說都不聽,繼續沒完沒了的玩遊戲,可以換個口氣推動她:「你的遊戲玩得怎麼樣啦?媽媽快把晚餐煮好囉!」絕對不能用諷刺的語氣說:「你不是說好,過了這關就要開始練琴的嗎?」這樣只會降低孩子的意願。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完成練習後會有獎勵等著他,譬如練完琴就可以吃蛋糕或看YouTube等。但是,如果家長用「不練琴就不能看YouTube」做交換條件,這種作法是NG的,因為孩子一定會很不情願的去練琴。爸媽教孩子的目的是要培養他們的主動精神,並不是強迫他們完成練習這件事。
也許有人擔心老是用獎勵當誘餌,孩子可能變得本末倒置,其實不會的!孩子比爸媽想像得有智慧,只要持續下去,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什麼是更大的獎勵,也就是透過練習可以得到好結果,像是:
●受到老師和爸媽稱讚
●不會再挨罵
●表現得更好而感受到樂趣
●在發表會或比賽中得到好成績
●發現自己「可以做得到」而增加自信
對孩子而言,真正的獎勵並不是蛋糕或遊戲,而是這些更遠的目標。學會思考「練習的目標」這件事,就是最好的獎勵。當孩子能做到這一點,他已經學會自己主動思考和行動,爸媽也就不必為他的小學生活擔憂了!
別急著追趕進度!孩子的成長,需要爸媽「初心」的陪伴
- 記者:信誼好好育兒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