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發表
(記者廖建智嘉義報導)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及文資處)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出版《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一書,(29)日於嘉義市立美術館舉行新書發表會,黃敏惠市長也帶領市府團隊出席參與。《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藉由畫作、地圖、照片與歷史文本的對話,邀請讀者重新理解「阿里山」的多重樣貌,走進畫家筆下的群山,展開一場跨越百年山林與藝術、人文與自然交織的相遇。
黃敏惠市長表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與故事,甚至帶點神秘與玄妙,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這本書,不只是紀錄阿里山的地理,更深層地描繪了人文、藝術與世代記憶的連結。黃敏惠市長說透過畫作、文字的紀錄,阿里山的故事活了起來,也讓教育、文化與藝術得以融合並延續。相信讀者在課堂上、在生活中,都可以以這樣的文化連結為基礎,讓更多人愛上嘉義、走進阿里山,從這片土地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林鐵及文資處王昭堡處長表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是以阿里山藝術創作盤點的基礎,藉日治時期的藝術創作來談阿里山與鐵路,讓阿里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更加關聯,透過五位作者細膩筆觸與厚實內容,帶領讀者重新凝視那片被無數畫筆描繪、被無數人記憶的阿里山。期待藉由本書的出版與發表,阿里山的「風景」不再只是眼前所見,更是百年來人與山、人與畫、人與歷史相互編織的深刻軌跡。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場無止盡的對話, 邀請更多的讀者一起參與。
林鐵處說明,《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從地理走進人文,從山脊延伸至歷史洪流。阿里山從來不只是自然地景的名稱,它更承載了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及不同階層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投射。全書收錄西元 1900-1950 年約 145 件珍貴的圖版資料, 含畫作圖版、明信片、照片等,透過這些藝術創作,作為理解社會背景的歷史文獻。全書分為四大單元:「打造的風景」、「獻納的風景」、「自然的風景」以及「畫家的風景」,從官方視角到個人觀察,從神木、祝山到塔山、雲海,讓讀者循畫家的腳步,重返早期登山與創作的現場。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及文資處)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出版《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一書,(29)日於嘉義市立美術館舉行新書發表會,黃敏惠市長也帶領市府團隊出席參與。《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藉由畫作、地圖、照片與歷史文本的對話,邀請讀者重新理解「阿里山」的多重樣貌,走進畫家筆下的群山,展開一場跨越百年山林與藝術、人文與自然交織的相遇。
黃敏惠市長表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與故事,甚至帶點神秘與玄妙,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這本書,不只是紀錄阿里山的地理,更深層地描繪了人文、藝術與世代記憶的連結。黃敏惠市長說透過畫作、文字的紀錄,阿里山的故事活了起來,也讓教育、文化與藝術得以融合並延續。相信讀者在課堂上、在生活中,都可以以這樣的文化連結為基礎,讓更多人愛上嘉義、走進阿里山,從這片土地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林鐵及文資處王昭堡處長表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是以阿里山藝術創作盤點的基礎,藉日治時期的藝術創作來談阿里山與鐵路,讓阿里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更加關聯,透過五位作者細膩筆觸與厚實內容,帶領讀者重新凝視那片被無數畫筆描繪、被無數人記憶的阿里山。期待藉由本書的出版與發表,阿里山的「風景」不再只是眼前所見,更是百年來人與山、人與畫、人與歷史相互編織的深刻軌跡。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場無止盡的對話, 邀請更多的讀者一起參與。
林鐵處說明,《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從地理走進人文,從山脊延伸至歷史洪流。阿里山從來不只是自然地景的名稱,它更承載了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及不同階層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投射。全書收錄西元 1900-1950 年約 145 件珍貴的圖版資料, 含畫作圖版、明信片、照片等,透過這些藝術創作,作為理解社會背景的歷史文獻。全書分為四大單元:「打造的風景」、「獻納的風景」、「自然的風景」以及「畫家的風景」,從官方視角到個人觀察,從神木、祝山到塔山、雲海,讓讀者循畫家的腳步,重返早期登山與創作的現場。
- 記者:自立晚報
- 更多生活新聞 »